• 104阅读
  • 0回复

争取畜牧业继续稳定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25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争取畜牧业继续稳定发展
刘江
从1978年算起,到目前,我国畜牧业已连续增长11年。1989年肉类总产量比1978年增长了两倍多。我国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已分别由1978年的8.9公斤、2.4公斤和1公斤增加到23.7公斤、6.3公斤和4公斤。
其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了几次起伏,但未引起肉类总量等畜牧业几项指标的大波动,这是改革以来畜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畜牧业的一个重大成就。
诸多事实说明,这11年是我国解放以来畜牧业发展最活跃的时期。进入90年代,我国畜牧业将如何发展?这是很多人都关心的大事。我想先分析一下影响我国畜牧业增长的重要因素的变化趋势。这将有利于我们认清形势,采取措施,争取畜牧业再有一个稳定发展时期。
首先,我国近期内粮食产量、人均粮食占有量都难以有显著增长,粮食中饲料比重也难以有大的提高,因此,饲料紧缺将继续成为90年代畜牧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
其次,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和今后中央对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适度控制,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将难以在现有水平上大幅度提高。而消费支出结构中,城乡居民的食物支出比重都已出现下降趋势。国家统计局家庭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城镇居民的食物支出比重由1981年的56.66%,下降到1988年的51.36%;农民的食品支出比重则由1978年的67.7%,下降到53.4%。估计城乡居民对可食畜产品的消费量增长速度将逐渐下降。而且,在目前已有的消费量背后,有大量的各级财政补贴的支撑。随着这种财政负担的日益加剧,这种补贴政策终将有所改变,而一旦改变,很难说不对畜产品的消费产生不利影响。
在改革和政策方面,由于流通领域改革进展不顺,市场迟迟未得到发育和健全,商品生产所迫切要求的社会化服务远未满足广大生产者的要求,由家庭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家庭养畜等改革政策措施激发起的积极性,受到多方面的挑战。饲料市场供应极不稳定,质次价高;收购部门或拒收或打白条现象时有发生;地区间的市场壁垒;畜产品市场价格的周期性波动;随着农村各业兴起,畜牧业比较利益下降等,都将对农民养畜积极性产生不利影响。
但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今后仍将大有可为。在畜牧技术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从另一方面又说明在技术进步方面还有巨大的潜力。
由此可见,90年代畜牧业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但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有利因素的作用,减弱不利因素的影响,还是可能实现持续、稳定增长的。我以为,这些措施应包括:
——继续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用承包等多种形式调动基层技术人员的积极性,继续大力推广优良品种、配合饲料和疫病防治技术,努力提高出栏率、饲料转化率,降低畜禽死亡率。由于目前这几方面的水平相当低,即使幅度不大的提高,对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都将产生相当显著的效果。
——逐步理顺各种经济关系,稳定农牧民的养畜积极性。要继续支持专业户的发展,加强和改善社会化服务。逐步建立抗周期性波动的机制,通过建立保护基金等措施,减小养畜户的经营风险。在积极促进市场发育的同时,整顿市场秩序,为商品畜产品生产者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稳定和完善有利于畜牧业发展的政策。要继续执行并大力完善各种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保持中央和地方鼓励和扶持猪禽蛋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的稳定。现行的禽产品与饲料粮、饲料地、化肥挂钩以及“以工补牧”等政策都不要变动。
——继续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在稳定生猪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草食畜禽和养鸡业。为加快草食畜禽的发展,要加强对草食畜禽产品市场的开拓,特别是要加强兔、鹅等小草食畜禽的收购、加工和销售,并增加出口。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近年内主要应抓好种畜场整顿与分级管理、上下配套;建立和健全饲料监测体系、兽医卫生监督管理体系和疫情报告体系、兽药监督管理体系、草籽检验体系。要继续抓紧“菜篮子工程”的实施。同时管理好现有的基础设施。此外,还应多方集资,提高畜产品仓储能力,以增强流通环节对畜产品产量变化的承受能力。
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畜产品的稳定供应,对保持市场稳定、民心稳定、社会稳定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畜牧业虽然面临很多难题,但只要上下配合,共同努力,在90年代继续保持畜牧业继续稳定发展是可以做到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