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张满技术进步的风帆——齐鲁石化公司第二化肥厂技改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25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张满技术进步的风帆
——齐鲁石化公司第二化肥厂技改纪实
本报记者 王彦田
在首批45个国家一级企业中,山东齐鲁石化公司第二化肥厂是唯一的化肥企业。作为国家首批引进的13套大型化肥装置的“弟兄”之一,齐鲁二化何以独占鳌头?
不迷信洋设备,在高起点上不断技术改造
为提高我国化肥生产能力,国家在70年代初,从美国、法国、日本引进一批大型化肥装置,齐鲁二化是其中一套。怎样对待洋设备?这个问题一开始就摆在二化经营者的面前。记者到二化采访时,企管科的同志说:“论技术先进水平,这些设备现在国内也数得着,但国家花了巨额投资引进设备,是要我们起到技术上的带头作用,而不是只停留在吃老本上。我们技术起点高,就应进步得更快些。”
不躺在洋设备上睡安稳觉,已成为二化领导和职工的共识。如果说70年代他们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消化引进技术上,那么进入80年代,他们的主要精力已转向应用最新的技术成果改建洋设备,使其更适合中国的国情,发挥更大的效益。建厂十几年,二化克服各种困难,在化肥设备上进行了100多项重大技术改造,投资数千万元,也换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一些改造技术已被同行业厂家采用。
能耗高低是衡量一个企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的基础。80年代末,二化的能耗水平在国内已属先进,1988年吨氨能耗为891万大卡,吨尿素耗液氨581.7公斤,节能在全国化肥企业中高居榜首。但二化并没有满足,厂长李元早这样教育职工:“只有不断降低能耗,企业才会有后劲;走内部挖潜的路子,才能显示经营者的真本领。”
为进一步降低能耗,提高装置的利用率,二化用两年的时间,投资400万元,对合成氨车间操作控制系统进行了改造,采用计算机自动化控制系统替代了手工机械操作。一位操作工人告诉我:去年第4季度,天然气供气负荷仅达70%左右,因有了计算机控制系统,设备一直正常运转。而过去手工机械操作,供气负荷低于80%,就要全部停车了。停一天车,少产尿素1200吨,减少产值45万元。
正是这些改造,增加了二化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力。1987年以来,尿素原料价格不断上升,尿素销售价格不变,可二化创利税年年递增300万元以上。
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让用户买100吨尿素多得相当于3吨尿素的实惠
产品供不应求,企业很容易把重点放在扩大生产规模上。二化却不然,他们坚持走内涵发展的路子,把更多的钱花在技术改造上,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让用户得实惠。
齐鲁二化设备引进后一直用塑料袋包装办法。用户在运输使用过程中,包装袋破损率较高,浪费颇大,总计用户每年的损失达180万元。按说,二化的产品一直供不应求,改进包装并不能给企业直接带来效益,但二化从社会效益着想,决定采用新技术改造包装系统。为此,1985年以来,他们先后投资550万元。1985年底一期工程结束,一个计算机调控的由6条半自动、自动化包装线组成的新包装系统落成,高强度编织袋加内衬膜包装替代了塑料袋包装,袋封口强度合格率达到100%。经过改造,二化的包装质量在全国大化肥企业评比中,升到了第一名。化肥运到田头也不破口,农民十分欢迎。
“买我们的100吨尿素可顶103吨用!”二化的同志这样对我说。二化生产的尿素含氮量达到46.6%以上,水分含量低于0.12%,前者全国最高,后者全国最低,一高一低使二化尿素的有效成分比其它厂家的产品多出了3%。二化工人自豪地说,“我们的产品不怕比较。”尽管产品不出口,二化生产的尿素敢同世界上尿素质量最好的日本、苏联比,一些指标甚至好于发达国家的同类产品。
张满技术进步的风帆,二化破浪远航。厂长李元早谈起了企业今明两年的决策:今年完成精制水系统的改造,以节约酸、碱和液氨,继续降低成本。两年内完成氨合成塔内件的改造,每年可在天然气不增加情况下增产合成氨1万吨!
结束采访时,我登上50级台阶,来到尿素沸腾床前。登高望远,顿觉视野宽阔。愿二化人的事业,像脚下这沸腾的“奇泉”,永远充满活力;愿二化人在激烈的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