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宁肯苦干,不愿苦熬”——记信阳人民的奋斗精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25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宁肯苦干,不愿苦熬”
——记信阳人民的奋斗精神
赵主明 李晓晖 陈清义
河南省信阳地区是老苏区,也是个贫困地区,当地有个令人自豪也令人羞愧的说法:“战争年代出将军,建设时期出保姆”。近几年,地委的领导同志深刻认识到:战争年代出将军,是因为信阳人民有一种奋斗精神;建设时期久久摘不掉贫困的帽子,是因为缺乏奋斗精神。他们提出“宁肯苦干,不愿苦熬”。这个口号振奋了600多万信阳人民,他们称之为新时期的“信阳精神”。
凭着这种精神,信阳地区150万民工咬牙办水利,苦干两个冬春,完成的土石方可筑成宽厚各一米绕地球两圈半的路。两年多来,一过罢“小雪”,在信阳地区的9县1市,特别是在淮河两岸,到处可见兴修水利的人群。他们住庵棚,咽咸菜,战风雪,拚命苦干。在息县红石桥二提灌站清淤工地上,民工们在满是泥浆的沟渠中作业,干一阵,上岸喝几口白酒,暖和暖和身子再下去。一个大约10平方米的草棚内,挤着20多个民工,睡的是湿漉漉的稻草铺,可大家情绪很高。息县计划出工5万人,实际上了8万人。工程投资上千万元,国家给的钱仅占1/3,其余都是群众自筹的。
群众干,领导也干,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干部轮流到工地参加劳动。
在固始县竹楼河截流工地上,两次堵口截流失败,指挥部决定用人墙来减缓激流。当时,天上飘着雪花,脚下水寒流急。干部、党员、团员、民兵一个接一个跳入水中,组成一道坚不可摧的人墙,截流堵口成功了。
去年秋后,信阳地区传出两条振奋人心的消息:105万亩杂交水稻喜获丰收,平均亩产550公斤,比常规稻增产45%,多创收7000万元,结束了杂交水稻在信阳地区十几年推广不开的局面。5000亩杂交水稻制种获得成功,平均亩产150公斤,结束了大别山沿淮地区不能制种的历史。这两项成果,凝聚着全区近2000名行政干部、科技人员苦干的汗水。
信阳人干,到信阳帮助工作的外地人同样干。国家科委大别山科技开发团驻信阳的联络员郎万春,为了推广杂交水稻,本来组织上安排他到信阳干一年,他却主动要求留下来多干一年。
苦干不仅换来了物质财富,也换来了精神财富。光山县斛山乡斛山村,多年来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心安理得,习以为常。苦干激发了他们改变面貌的劲头。办企业需要钱,群众有钱的出钱,无钱的出力,先后办起了砖瓦厂、皮件厂等8个小企业。现在固定资产发展到120万元,年税利7万多元。
信阳人民在苦干中悟出了一个道理:人不能没有精神,越是穷,越要有苦干精神,苦熬无出路,苦干有甜头。1984年以前,信阳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00多元,现在达到了366元,90%的贫困户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