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运河源头春意浓——北京市首届农民艺术节文艺调演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26
第8版(副刊)
专栏:

  运河源头春意浓
 ——北京市首届农民艺术节文艺调演侧记
山风
早春三月,杨柳尚未吐绿,然而一踏上千里运河的源头——通州的土地,便觉春意浓浓。北京14个郊区县的“社会主义好”专题文艺调演,以缤纷的色彩、喜人的气氛为通州古城增添了盎然春意。
提起农民演出,不免让人想到一个“土”字。
如今的农民演出,仍有“土”味。不过,不再像过去那样土得寒碜,土得“掉渣”;而是土得新,土得美,土得气派。
这次调演中有不少节目,特别是农民和业余文艺工作者自己创作的节目,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演员在台上唱的、跳的、说的,都是发生在京郊农村里的“土”事。如房山区的京剧联唱《歌唱窦店新气象》、通县的女声独唱《运河夜曲》和男声小合唱《你我都是通州人》、怀柔县的男声独唱《双手建出新怀柔》、门头沟区的京剧清唱《门头沟好地方》、朝阳区的表演唱《村头小事》、大兴县的评剧《喜逛西瓜节》等,都反映了改革开放以后京郊农村发生的新变化和农民新的精神面貌。这些节目土得新!
一些传统的、“土”味十足的民间艺术经过加工、创新,在这次调演中也大放异彩。海淀区聂各庄乡的《跑驴》、房山区望楚村的《狮子舞》,在传统的基础上又融进了一些表现新生活的舞蹈语汇,使其既保留了原有民间艺术的特色,又具有新的时代色彩。通县西集乡农民王新颖用唢呐这支古老的民间乐器,惟妙惟肖地塑造出《智斗》中三个不同性格的典型人物,摆脱匠气,把唢呐艺术升华了一步。这些节目土得美!
说到“气派”,简直有点令人咋舌了。
演出场地是一座现代化的大剧场。舒适的坐椅、漂亮的舞台、变幻的灯光、考究的布景,使观众犹如来到“村庄里的都市”。演员服装之漂亮,可与专业演员媲美。西服洋裙且不去说,单说中式“土服”,您再也找不见那“红布袄”、“绿布裤”、“蓝布褂”了。男女服装一律都用丝绸、呢绒等高级面料制成,或镶花边、光片,或绣花、滚边、飞边,色彩绚丽,光艳照人。节目所用的道具,如毛驴、狮子、荷花、花篮等,都制作得极为精致,宛如高级工艺品;就连手中的帕巾也是丝绸面料、金边绣花的。
这次调演中的“洋”味也同样令人惊喜。
改革开放的春风不仅使京郊大地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给群众文化生活涂上了现代色彩。通俗歌曲、迪斯科舞、铜管乐器、电声乐器带着强烈的现代气息和“洋”味,一下子闯进了农民的生活。当门头沟大峪大队和顺义县牛栏山乡的两支铜管乐队出现在舞台上时,光是那庞大的阵容、非凡的气势就够让人赞叹不已了。如果不经介绍,很难相信这些身穿漂亮制服、操洋乐器的人是道地的农民。海淀区东升乡张金才兄弟四人,西服革履,英姿勃勃,他们演奏的电声乐器博得了阵阵掌声。他家致富后,花两万多元购置了电声乐器,兄弟几人不仅自己娱乐,还常为乡亲们助兴。几位通俗唱法的演员以自然浑厚的歌声和大胆泼辣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和喜爱;一场《青年迪斯科》舞,更使剧场气氛变得轻松活泼,充满生气。
不论是“土”的还是“洋”的,演员只要往台上一站,就透着90年代新型农民的精神劲儿!演出的节目不仅形式多样,而且都已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平。通县侉店乡农民田永玲演唱的评剧,唱、念、做均有很深的功力,似不亚于专业演员;几位美声唱法的演员和不少舞蹈演员都显得训练有素,远不是过去那种在土台子上唱小曲、扭秧歌的水平了。
两天、四台、79个节目的演出,令我大开眼界。
这次调演的组织者之一——北京市文化局的同志告诉我,这次调演,不过是历时两个月的农民艺术节的一小部分。在艺术节期间,京郊几乎村村有歌声,乡乡搞调演。14个郊区县仅县乡两级就搞文艺演出1940场,演出节目近1500个,登台演出的有12万多人。大兴县采育乡近百名70多岁的老人在万人大集上合唱《社会主义好》,房山区委副书记编写京剧联唱,顺义县副县长学奏电子琴,都在京郊传为佳话。
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促进了精神文明的建设。前几年农民手里有钱,却没有丰富的文化生活,于是有些地方赌博之风日盛。今年艺术节期间,各乡、村忙着搞调演、办花会,大家都兴高采烈地过新春,没有人再去赌博了。透过调演舞台,我看到了当代农民对更高层次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看到了京郊农村一片富足、欢乐、祥和的景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