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前进中的海淀走读大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27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前进中的海淀走读大学
本报记者 柏生
早听说在北京西郊学院区有一所海淀走读大学,办得很有特色。初春的一个早晨,我专程来到“海大”。
走进一座普通的五层小楼,楼道里分外安静,原来学生正在考试。副校长兼理工学部主任陈宝瑜热情地接待了我。他向我介绍了这所大学的情况。他说,海淀走读大学是1984年3月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成立的一所新型综合性3年制大学。6年来,这所学校已发展到拥有理工学部、经济管理学部、国际语言文化学院和中国传统文化学院四大部分,36个专业,在校生近2000名。
陈宝瑜领着我参观,我们边走边谈。他说:“我们学校始终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作为专业设置的依据。只要是紧缺专业,无论有多大困难,也要创造条件去办好,因为只有这样,学校才有竞争优势。1986年,学校经调查发现,工业管理专业出现了‘分配难’,便把工业企业管理专业一分为二,变成市场营销和工业财务两个专业,学生毕业后受到社会的欢迎。后来发现图书馆专业面临就业难,又把这个专业改为出版与发行专业。随着社会的需要,学校还增设了涉外会计专业,强化外语教学,开设了外汇、金融等课程。”
陈宝瑜领我到办公室,见到了校长傅正泰,他刚给中国传统文化学院的毕业班学生做完报告。谈到学校的师资,他说:我们学校的校址选在中关村地区中心,这里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林立,知识分子密集,师资来源丰富,在数量、质量和门类方面都能保证有足够的应聘教师。现在学校既有专职教师,也有兼职教师,兼职教师约300名,大都来自北大、清华、人民大学等学校。
傅正泰校长还谈到,学校一直把思想教育、学风建设当作一项基本建设工程来抓,建立起一套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勤奋进取,艰苦创业,开拓前进”,这16个字就是学校的校训。在广大学生中,已经形成“勤奋、进取、严谨、求实”的学风。学校着重把理想前途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放在学生工作的首位,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从1987年首届学生毕业以来,3年中学校共向社会输送了1100余名合格人才。
在海淀走读大学前进的道路上,傅正泰校长付出了多少心血和代价啊!他本是清华大学的教师。粉碎“四人帮”后,他是第一批获得副教授职称的教师中最年轻的一位。那为什么要来办走读大学呢?他说:“我是区人大代表,据我了解,全区能上大学的中学生只有5%。为了解除学生和家长的苦恼,也为了给社会提供急需的人才,我选择了‘海大’。”为了走以学养学的路,办校办工厂,让学生们有勤工俭学的地方,学校也有办学资金。在1988年7月,支持他办学的爱妻李宗莲在准备与某单位签订校办工厂的一项合同时遇车祸身亡。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是多么沉重。但是,他经受住了。他没有辜负“海大”这么多学生、家长,还有教师的厚望,与教职工们一起继续默默奉献……
告辞了两位校长,我又赶到国际语言文化学院。这是一座整洁幽雅的小院。常务副院长陈振宜(原是北京外语学院的老教务长)告诉我:“现在我们已经办了经贸英语、日语和俄语,以后,我们还准备为在职人员办提高班,为出国人员开设培训班。”陈副院长还陪我看了语音实验室,学生们正在进行听力训练。在英、日、俄班的专用教室,我看到教室不大,却收拾得明亮洁净。每个语种班都根据自身的特点,布置出独特的异国情调。
告别这静静的小院,几株花树的枝条在微风中轻轻拂动,我心中产生了对这姹紫嫣红的小院风光和学生们的深深留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