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勇于探索 锐意创新——观黑龙江省京剧团三出折子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5-01
第8版(副刊)
专栏:剧谭

  勇于探索 锐意创新
——观黑龙江省京剧团三出折子戏
傅彦滨 王百顺
黑龙江省京剧团演出的《江祭》、《砸佛堂》和《打冤家》三出折子戏,以其“新”意,引起首都观众和戏剧界的兴趣。
《江祭》是在传统剧目《别宫祭江》基础上,重新整理、加工而成的一出青衣唱工戏。改编者用当代意识写古人的心灵。揭露封建礼教、宗法对古代妇女的严酷束缚和摧残,使孙夫人这一悲剧人物得到了当代人的同情和理解。改编本用一百句唱词贯穿全剧,将孙夫人与刘备的奇特恋情,离愁别恨之情,蜀汉开国创业的经历和与太后、孙权、周瑜等人关系和冲突中的思想、感情和心态,层层地拓展和深入,使剧本的主题思想,进一步地升华。
《江祭》将全剧分成“遥祭夫君”、“回首往昔”、“母女辨争”和“投江西去”等四个层次,并以此为主线,集中突出剧本的悲剧色彩。前两个层次,孙夫人以唱为主,形体动作侧重于“静”,八宫女用舞蹈衬托人物内在情感的“动”;后两个层次以“动”为主,表现人物情绪的异常激愤。这一静一动的对比,使戏剧矛盾冲突逐渐激化。导演改变了江水在天幕的常见手法,将江水移至舞台的前沿,以利演员的表演和观众的交流。孙夫人面朝观众纵身跳入江中,在一刹那切光之后,整个舞台呈现出大写意式的处理手法,用四幅长蓝绸象征滔滔的江水,孙夫人在江中翩翩起舞,渐渐淹没水中。舞台构图层次清晰、重点突出,画面美。
《砸佛堂》是一出以老旦应工,唱做念舞俱重的新编历史折子戏。主要写老妇邹敏莲一生吃斋念佛,祈求神灵助其子“成龙”。待子科举落弟,归途为虎吞吃后,方觉被神佛愚弄,遂怒砸佛堂的故事。
《砸佛堂》一剧的导演,在舞台调度、程式运用、技巧安排上,都力求一个“新”字。为表现邹敏莲“虔诚拜佛”的神态,提练了“洗手、净面、整衣、跪拜和敲木鱼”等既典型,而又有艺术美的形体动作。“闻子遇难”一段,用“硬僵尸”和“吊毛”表示人物的昏死状态,并在二十六句大段二黄唱腔中,进行合理的调度,抒发了邹敏莲对于丧子的无限悲痛的情感。“怒砸佛堂”一段,导演用“三砸”和“三举拳”将戏引入了高潮。在虚幻见儿时,又用180度“转身僵尸”的高难动作直摔在地。引起观众对这一悲剧人物的同情与共鸣。
《打冤家》是根据传统剧目《金玉奴》第八场“捧打”加以整理、改编的。改编者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和“别善恶、寓褒贬”这一传统刻画人物的美学特点,塑造了金玉奴和莫稽两个鲜明对比的艺术形象,使观众得到了美与丑、善与恶的直接感受。导演、作曲、舞美设计等方面,均较好地体现了这一思想主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