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阅读
  • 0回复

中国的事要靠中国人来干——记留学归来的复旦大学博士生侯惠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5-01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留学归来

  中国的事要靠中国人来干
——记留学归来的复旦大学博士生侯惠奇
刘纯益
赴美留学的复旦大学博士生侯惠奇面对的现实是:留在美国,办上“绿卡”,长期定居,可以找个年薪2.5万美元的工作,折合人民币12.5万元;回国工作,工资比在美国低得多。然而,他却于去年7月28日毅然决然地登上了回国的飞机。这是他第二次放弃国外定居机会学成归来。
“我的知识是‘母亲’给的,我不能忘恩负义”
今年45岁的侯惠奇出生在上海市郊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他跨进了学校。那年冬天,外面下着雪,身着单衣的侯惠奇坐在教室里冷得发抖,老师送来了学校特意为他赶制的一件新棉袄。上初中时,班主任江涛老师得知他弟妹5个,母亲又体弱多病,家境困难,便包下了侯惠奇的午饭。一年后,江老师工作调动,物理老师贾天鹅又主动承接过来。初中3年,两位老师管了他3年的午饭。回顾成长历程,侯惠奇感慨万千:“我是农民的儿子,没有新中国,我不可能读书,不可能上大学,更不可能出国留学。我的知识是‘母亲’给的,我怎能忘恩负义呢!”
“我的妻子是中国农民,我不能甩了她”
侯惠奇的妻子是个农民,婚后繁重的家务压在妻子一个人肩上,侯惠奇依旧啃他的书本,与单身汉没有两样。两个儿子出世,他回家看望的时间加起来不到一天。只是给儿子起名字时才尽到父亲的义务。
在妻子眼里,丈夫只会读书,其它什么也不会,以致侯惠奇扫过的地面,她要再扫一遍;侯惠奇洗过的衣服,她要重洗一次;就连电灯也得请外人来装。他真的这么笨吗?不是!侯惠奇学什么会什么。在美国一年零七个月的时间里,他相继完成了“用分子束方法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的激光光解离机理”等2项高难度科研课题,受到麦特·浮能教授的厚爱,让他协助带3名博士生,负责实验室工作。这些,妻子是知道的,但她更清楚“一心不能两用”。对妻子的照顾,侯惠奇十分内疚,感到“欠”她的太多。
当国外导师再三挽留,帮他办理有关绿卡的手续时,侯惠奇坦率地说:“我的妻子是中国农民,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我们前半生患难与共,我不想也不能在后半生与她分手。即使她能来美国,语言不通,习惯不同,她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美国并非是个天堂。我在这里换了6个住处,既看到富得流油的,又见到贫困潦倒躺在地铁里的。我们这些穷人家的孩子,在中国是主人,到美国就不一定了。”
“我的土壤在中国,那里有我朝夕相伴的良师益友,我不能离开他们”
1984年10月,侯惠奇作为访问学者曾被公派到西柏林自由大学化学系深造,14个月里,他出色的工作,深得西德导师的器重。回国前一个月,奇·马克斯教授对他说:“是不是把夫人小孩接来,你就在我这里工作,将来会大有作为的。”然而,作为农家子弟的侯惠奇却想到那些传授给他知识的中小学教师,包括一些大学老师,他们从没出过国,辛勤耕耘了一辈子,图个什么呢?还不是为祖国培养人才啊!中国的事情要靠中国人来干,如果人人都跑出去了,谁来接他们的班?谁来搞建设?祖国何时才能富强?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良师益友有一颗诚挚的心。侯惠奇永远不会忘记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是他们给了他力量和无私的援助。1981年,他7岁的儿子患“链球菌血液感染”住进医院;紧跟着,4岁的小儿子又染上急性肝炎;两个儿子尚未治愈,妻子心脏病复发也倒在病榻上。突如其来的打击,使他陷入困境。这时同系的老师伸出了一双双温暖的手,精神上安慰,物质上资助,悄悄为他捐款,那个写满捐款老师姓名的信封至今他还保存着。这个遭受磨难时从未流过泪的硬汉子,这次却哭了。
“我不能离开他们!”留学期满,侯惠奇毅然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