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吨粮村”的领头人——记全国劳模、安丘县前儒林村党支部书记刘相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5-02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农村人物志

  “吨粮村”的领头人
——记全国劳模、安丘县前儒林村党支部书记刘相周
李向忠
这里既没有名山异景、丰实的矿藏,也不靠海近城,仅有的就是人均不到1亩的土地。然而,几年间这里却梦幻般地富裕起来。去年,这个仅有140户的村庄,人均纯收入2347.8元,公共积累362万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11.4倍和30倍。更值得称道的是,这个村粮食亩产已连续8年超过1吨。
这就是山东省安丘县前儒林村。奇迹是怎样创造出来的?村里人都提起刘相周。
刘相周1976年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时,前儒林村600多人连粗粮都不能尽饱吃。为了改变面貌,刘相周选定了一个主攻方向:在经营好土地的同时,狠抓工副业。
这个村许多人有传统的制毡手艺。刘相周同支委研究决定制造工业用的毛毡。没有资金,他到亲戚朋友家里借,筹集到了5000元;没有设备,他同别人一起到大城市廉价买来一台旧制毡机,并利用铁锅代替锅炉,用人工代替洗毡机;厂房不够用,他带头到山上拣石头,自己动手建了6间厂房。就这样制毡厂一炮打响,当年获利1.8万元。正当大伙满心欢喜的时候,一股冷风迎面吹来:“前儒林村方向道路有问题。”可刘相周没动摇,对大伙说:“咱没干违法事,怕什么?该怎么干还怎么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刘相周带领大伙抓工副业的劲头更足了。为了加快致富步伐,他广招四方人才。这几年,在前儒林村作长短期技术指导的工程技术人员达30多人,还有3户在村里安了家。他们还先后投资10多万元,进行技术培训,使全村70多人基本掌握了多种机械设备的操作技术。
如今,前儒林村办起了养鸡场、制毡厂、化工厂、塑料厂、铝合金门窗厂、纸制筒厂等16个工副业项目。全村90%的劳力从事工副业生产。这个小村的产品销往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哩。去年,全村工副业产值达1026万元,利润达162万元。
刘相周经常告诫大家:“人活着不能没有粮吃。种地打粮是我们庄稼人的本份。”
可地就那么多,粮食增产的潜力在哪儿呢?刘相周认为,潜力在科学。1982年,他在村里成立了农科队,并与十几家科研单位建立了联系,积极推广各种粮食高产新技术。1986年,刘相周同村主任刘敬利一道搞百亩小麦高产试验,创造了一季平均单产567.4公斤的纪录。山东农业大学教授余松烈考察后说:“在我国北方地区,前儒林村的小麦是各项增产新技术综合运用的一个典型。”
1988年,前儒林村又进行了玉米一季单产过吨试验,结果,3亩试验田平均单产达到1011.5公斤,引起了全国各地专家们的注意。几年来,前儒林村先后引进小麦良种20多个、玉米良种30多个,推广了配方施肥、小麦精播、病虫害综合防治等10多项增产新技术。今年1月31日,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来这里调查时,欣然为前儒林题词:“科学技术是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支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