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黄花岗壮士饶国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5-02
第6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黄花岗壮士饶国梁
刘圣化
一九一一年夏历三月二十九日,经孙中山先生事先在槟榔屿主持议定,由黄兴、赵声、吴玉章等领导的广州起义,由于力量对比悬殊,遭受失败,七十二烈士长眠于黄花岗。孙中山先生后来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中指出:“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悲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仰,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之役并寿。”(孙中山全集第六卷,50至51页)
我的二舅饶国梁,是死难的七十二烈士之一,他不仅直接影响到他的弟、妹,也对于后代亲属起了思想上的启蒙作用。
饶国梁字作霖,号绍峰,四川省重庆市大足县云路乡人,公元一八八八年七月二十一日出生,幼年受业于塾师,勤学好问,年十二、三已熟读经史,能诗善文,年十四肄业于大足县立高等小学堂,好议论时政,后因顶撞学监而遭斥退离校。
后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受到学堂监督陈宦重视,在学习期间,深受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潮影响,毅然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己任,参加了同盟会。
宣统元年(一九○九)八月他在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充任六十五标见习官,仍积极进行革命活动,后深感本省陆军中同志过少,难于起义,乃弃职投奔当时革命力量较集中的云南。
从他遗留的两首诗,可以看出他离家赴滇的心情和志向。他在《己酉八月别家》中写道:“我材终有用,遮莫自沉论。帝国名虽旧,英雄志尚新。痛心伤黎首,拚命趁青春。凛凛乾坤气,茕茕父母身。此身难报本,得死可成仁。忍拭家乡泪,遨游大海滨。”随后在《己酉八月赴滇》一诗中,他又写道:“餐风露宿苦奔波,易水寒兮吊古歌。久辞家山魂梦远,头颅欲试剑初磨。”
宣统三年(一九一一)辛亥初,孙中山与黄兴、赵声等在槟榔屿议定要在广东大举起义,在香港设统筹部,由黄兴负责。并通知各地同盟会员尽量到广东参加。后吴玉章同志回忆:“在上海,我碰到了熊克武、但懋辛和井勿幕等人,我们于是一同南下,到香港去找黄兴和喻云纪,共同商议发动广州起义的事情。……我一到香港,即被分配到日本去负责购运枪弹。”(吴玉章回忆录,57页)随由同盟会通知饶国梁约同陈汝环来广州参加起义。他极为高兴地偕同乡六人,经广西、广东转香港,到统筹部参加起义的准备工作。为将他从日本采购并冒险运来香港的武器枪械等运入广州,国梁多次化装成苦力亲自搬运,不辞辛劳与危险,并被吸收参加起义的敢死队。
统筹部原定三月十五日起义,因三月十日广州铁路工人温生才枪杀了清将军孚崎,引起了两广总督张鸣岐惊恐,清军加强了戒备,总督衙门增加了警卫,到处进行搜查,造成了人员、军械集中的困难。统筹部乃决定延期到三月二十九日举行。
据但懋辛先生所写广州起义亲历记载,当三月二十九日下午五时后,由黄兴率领百余人进攻总督衙门前门,由喻培伦领导的一支十六人小队则从督署后门进攻,这支小队有五名四川人,他们是喻培伦、饶国梁、秦炳、熊克武、但懋辛。还有由小东营起义指挥部派来共同战斗的十一名广东人。
喻培伦字云纪,四川内江人,曾留学日本千叶医学校,精研化学,在革命党人中以长于制造炸弹著称。广州起义,他是主张最力的。抱定“生死成败,在所不惜”,“纵令全盘牺牲,也可激励全国人心”的决心。起义时他带领小队从督署后面进攻,先用炸弹爆破洞穿后面围墙,小队随即冲入,从后花厅一直打到二堂,与从正面进攻队伍会合,到处搜捕清两广总督张鸣岐,因张已逃走,乃继续进攻督练公所,途中与清军遭遇,展开激烈巷战,因敌众我寡,小队战士大部分牺牲。饶国梁与熊克武等冲出重围,撤入街道两侧店铺,利用走廊、墙壁掩护,阻击清兵,且战且走,国梁行至北大门,被清兵包围,他仍不断向清军还击,不幸手臂中弹负伤,终因力竭被捕。小队仅余熊克武、但懋辛二人幸免于难。黄兴在战斗中亦伤右手而断两指,最后剩一人避入小店,换衣后躲入女同志徐宗汉家亦幸得免。
国梁受审时,大义凛然,怒斥敌人,无所畏惧,但求速死。他慷慨陈词:“吾辈不死,国民不生,牛马奴隶,生何荣焉?求仁得仁,死何憾焉?”终于四月二日被害,年仅二十三岁。与喻培伦、秦炳等七十一人丛葬黄花岗,世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至今英名镌刻在广州黄花岗烈士墓碑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