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越中论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5-02
第8版(副刊)
专栏:

  越中论剑
萌芭
绍兴有个经理张志明,上过3年大学,又上山下乡16年。去的是个半山区,整天肩不离挑,赶上夏秋双抢,骨架都快散了,一天挣两三个工分,值不了几分钱,冷饭泡凉水,二分钱的酱油还要赊……“我什么苦都吃过了”,他曾有过怨言、牢骚和不平,但创办公司这几年,他发觉16年对他的人生影响太大了。他在办公室里挂了一条横幅,上书“毋忘”二字:忘不了那个下灶村,忘不了村外那个铸剑的灶基遗址。
下灶,相传为春秋时期的著名制剑家欧冶子铸剑的地方。欧冶子为越王允常(勾践的父亲)炼成了5把青铜宝剑,其中一把鱼肠剑,就是以后被专诸用来刺杀吴王僚的,直透了重铁甲。据说欧冶子先在上灶铸剑,没成功,又到中灶、下灶才铸好。三灶之间各距3里路,其艰辛可想而知。
与欧冶子齐名的吴国干将,和妻子莫邪为吴王阖闾铸剑。他们采集“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炼了3年也没成功,最后断发剪甲投入炉内,再以300人合力装炭鼓风,才炼成阴阳二剑,分别命名为莫邪、干将。
唐朝贾岛诗云:“十年磨一剑”。剑,尚且须千锤百炼;人呢?越中先贤,从越王勾践、诗翁陆游到女侠秋瑾、文豪鲁迅,哪一个没经历一番磨难?磨难也是一所大学,它晓人以人生真谛,教人以生存、发展的才能。孟子说过:担当“大任”的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老夫子的意思,好像非得把人折腾折腾不可,为什么不能让人顺顺溜溜地生活呢?因为生活本身并不顺溜,人生并不顺溜。所以聪明的有志者,从小就知道“自找苦吃”,磨练自己,为迎接生活的挑战作准备。
美国《华盛顿邮报》3月18日有一篇介绍日本川崎阳光幼儿园的文章,说这个幼儿园的孩子不管是在下雪天,还是在烈日下,他们都只穿一件蓝色运动短裤和一双红色运动鞋,在不供暖气的教室和运动场上活动,每天从上午9点到下午两点,目的是让孩子们在各个季节里保持赤身裸体,可以“锻炼其筋骨,磨练其意志”。这种“赤身裸体锻炼”,始于1969年的小羊羔幼儿园,目前范围还在扩大。虽然有的父母认为这对孩子“太严厉”了,但认为进行这种锻炼的指导思想与“日本人很看重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精神的态度是一致的”。
“赤身裸体锻炼”,我们的邻邦在教育上可谓用心良苦。如果说在幼儿时期进行如此锻炼未免太严厉的话,那么在青年时期进行适当的艰苦锻炼却是必要的。
张志明回忆自己学生时说,那时满脑子的理想呀前途呀,当这“家”那“家”的,一片光明,根本没考虑过吃饭问题。一到农村,方知生活的艰难,吃饭的不易,要改变农村、改造中国就更加不易了。杭州一位深受学生欢迎的中年教授讲,现在的大学生非常可贵的一点是忧国忧民;也有令人担忧的地方,就是对生活,对中国缺乏了解,不知生活的艰难,浪费成风。在学生食堂,倒掉的饭菜不算,单是掉在地上的饭票、菜票,捡起来也够几个人吃的。一个学生因赌博被开除学籍,他父亲找到学校流着泪说,他4年中给儿子4000多元,一笔一笔都有记载,这些都是一家人省出来的啊!另一个被开除的学生,3年中花了8000多元。别说缺乏劳动人民感情,连对他们父母的劳动也谈不上尊重!
这当然不能全怨学生。所谓“教不严,师之过”。但即使学校教育很尽责,培养出来的未必就是合格的人才。因为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毕竟有相当大的差别。在游泳池会玩水的,不一定能在江河里搏击。要真正了解生活的大海,那是在离开校园的湖畔之后。
生活终究不会亏待那些投身实际,不畏艰难的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