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海州风土出乡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5-02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海州风土出乡情
刘畅征
读罢彭云同志的新作《海州乡谭》(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我仿佛听到了来自黄海之滨、花果山下那美妙、温馨的乡音,它带着咸湿的海鲜味、奇异的山花香和我儿时的梦幻与希冀。乡音里,奔涌着纯真、浓烈的乡情,诚挚、深沉的乡恋,令人心迷神荡,如醉如痴。
《海州乡谭》是一本风土志,也是一本散文集。它以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连云港市的历史沿革、风俗人情、人文事迹、诗文传说、山水景物为题材,文章近百篇,由六组稿件组成。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学、民俗等知识在这里荟萃;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融;今天与明天在这里焊接……想探究连云港人文历史者,可以从中受到启迪,打开思路;想了解连云港风物民俗者可由此寻到踪迹,获得新知;想领略连云港山海奇观、名胜古迹者,可藉以导游,一拓襟怀。
情凝笔端,以乡情作为穿珠之线,贯于始终。作者看来对故土一往情深,他在《明山秀水》一组稿件的题记中说:“几百里云台丛山,藏尽天下春色……能在这里出生,是上天的偏袒,他把世间最美好的景物都给了我!”这些坦诚恳切的话语,是发自心灵的倾诉,是赤子对母亲的眷恋和因之流溢出的自豪感。在《沧海浩歌秦东门》一文中,作者充满豪情地说,秦始皇立石而建的秦东门,是“比法国凯旋门还早两千多年的人工巨制!”故乡那曲折蜿蜒的山间小路,在作者眼里成了“将各具风格的奇珍异宝穿缀成串”的“一根根金丝银缕”。连故乡的过寒菜,作者都说“苦得太美了”,“把积累了一个冬天的单调、乏味和营养枯竭感全部一扫而光。”这种缘物抒怀的写法,自然、真挚、感人。
由此我想,写风土志一类读物,出情恐怕是成功的关键。没有情,只能是材料的枯燥堆砌,充其量是一束纸花,既无香气,更无活力。
采百花而酿制佳蜜,不囿于旧说而大胆提出新见解,是本书的又一特色。它对大量散落或淹没在各种书刊及民间的珍贵资料,千淘万滤,去沙取金,提炼升华。如《宋史》记载张叔夜是在海州捉住宋江的,宋江没去过云台山。此说似成定论。但《海州乡谭》根据有关史料及云台山上的藏军洞等遗迹,提出一个新观点:梁山泊好汉已在云台山上筑洞栖身,曾打算在云台山建立牢固的根据地,只是因立足未稳和轻敌而失败。类似这些,想必会引起人们特别是历史研究者的兴趣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