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勇于奉献 争创一流——来自大同矿务局的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2-13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勇于奉献 争创一流
 ——来自大同矿务局的报告
  何玉清 马世华
“勇于奉献、争创一流”,这是山西大同矿务局的企业精神。可别小看了这8个字,它浸透着18万煤矿职工的心血和汗水。前不久,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大同矿务局时,充分肯定了这一精神,并欣然挥毫题词:“广大煤矿职工常年的辛勤劳动,为四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为亿万人民带来了幸福和温暖。”
 魂系大同
大同——这名字有诗样的意境,大同的矿工更是心想大同世界,胸怀共产主义理想。本来,他们也应得到温暖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但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他们常年默默地在地层深处拚搏。40年前,大同矿务局年产量只有8.3万吨,而如今这里的日产量是10万吨!40年来,大同矿累计出煤6亿多吨,向国家上缴利税57亿元。
50年代就闻名全国的特等劳模马六孩抚今思昔,无限感慨地说:“挖煤就是奉献,采煤的事业就是奉献的事业!”这位老英雄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煤炭事业。如今,千千万万矿工,继续着他的事业。
今年60多岁的唐跃志是个“老煤矿”。他下了33年井,采了半辈子煤。井下水泵被淹时,他顺着齐胸深的水摸去排水。前几年,有人看不起矿工,可他却不认那个帐。1988年,办理退休手续时,他已经先后把5个孩子都送上采煤第一线了。这5个孩子不辜负老人的希望,都成了劳模和先进。小儿子刚下井时人小力薄,一个班扛50根柱子,累得回到家里直哭鼻子。老唐一边用热水给儿子烫脚解乏,一边开导说:“井下这营生就是个这,苦点累点,可它能出息人。”在大同,这样的煤矿世家岂止万家!
青年工人张引槐,尽管只有34岁,但是他的那双手却上过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啊!13年的矿工生涯,由于长期与铁器打交道,手指弯曲了,关节变大了,皮肤干燥开裂,纹隙间渗满了煤屑油脂。他就是用这双手和大家一起破纪录,就是用这双手拿回了上百个奖章!记者采访他时,他很腼腆,话语却掷地有声:“奉献,我说不准。我只知道,既然咱是国家的主人翁,就得多干些!”
青年矿工王俊,在一次事故中受了重伤,弥留之际,领导问他有什么要求。他喃喃地说:我们老家缺煤烧,冬天烧玉米秸炕不热,孩子的手冻得老是红红的。希望领导能给我家里送一车炭。家里也能像这里一样暖和,我也就没有枉当十几年矿工。他去了,他的骨灰同他曾深深眷恋的一汽车煤炭一起,悄然回到了他的家乡……
让我们再看看燕子山新井的建设者们。这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有句顺口溜很形象地说出了这里风沙大的环境:“燕子山苦,天天吃黄土,今天吃不够,明天再来补。”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职工们开展“大同精神在重点工程闪光”的竞赛活动,抢工期,争速度。工地没接好水源,他们到几里外的河沟一脸盆一脸盆往回端;没有盖好住处,他们就在四处漏风的帐篷里度寒冬,还打趣地说“白天当战士,晚上升‘团长’”。方便面成了他们的常规饭。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没有退缩半步,保证了燕子山矿的提前投产。
  攀登不已
在被人称为“两块石头夹一块肉”的矿井深处,不仅有采煤工人,还奋战着数千名工程技术人员。
有人说:大同矿务局是“煤海”,也是“火海”,这话并没有虚夸。由于历史的原因,全局14个生产矿中,11个老矿留有几百处大大小小的火区。这些火虽然不能像大兴安岭的林火,顷刻把一片“绿色王国”化为灰烬,可是,那饱含一氧化碳的袅袅毒烟,顺着岩石缝隙渗透到工作面,足可以使人窒息死亡。因此,我国《煤矿安全规程》明确规定:“火区下面不能采煤”。这就意味着大同煤田火区下面的4225万吨优质煤炭不能开采。对于能源紧缺的我国来说,这是多么大的浪费啊!
得打破常规!大同矿务局的工程技术人员一次又一次请缨出征。在得到批准后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爬古塘、探火区,先后在煤峪口、云岗、白洞等矿,成功地试验和推广均压灭火技术,使一个一个火区从矿图上消失。3013万吨优质煤炭从火区下开采出来,相当于晋城、潞安、西山三个大型企业的一年产煤量。
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的高级工程师、共产党员宋永津,坚持长年在危险的环境里进行科学实验。一次,在观察顶板塌落规律时,一块塌落的碎石砸在了他的头上,至今他脸上还留着黑色的伤疤。问起这,他说,煤矿职工的奉献,就在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就凭这种精神,他们创出了“顶板注水软化”新技术,解决了开采中的一大难题。
解放初期毕业于高等院校、50年代入党的高级工程师谷铁耕,今年60岁了。在房子、票子、孩子问题上,他从无所求,在科学研究上却拚搏不已。现在,他虽然已退居二线,但仍然经常带领年轻的工程技术人员,深入到矿井下,进行科学研究。一次,云岗矿的竖井检修,别人劝他等修好后再下去。谷铁耕二话没说,带头爬几千米斜井,绕道十多里,深入到古塘里观察岩石变化情况。
矿务局总工程师陈志清,来自大上海,长年的煤矿生活,使他和矿工建立了血肉的感情。为了减轻劳动强度,他总是积极采用、推广新技术、新设备,并经常下到矿井实地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一次,白洞矿火下采煤遇到了困难,他一连几天几夜工作在井下,饿了吃一个冷馒头,困了就靠在煤梆上打个盹,一直等处理完问题才出井。
  追求无尽
在大同矿务局,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这里有一种无尽追求的劲头。
无尽的追求,也正是无尽的奉献。局领导是这方面的带头人。40年来,大同矿务局煤炭生产迈过三个大台阶:1949年年产量为8.3万吨,1959年破千万吨;1979年年产量为2404万吨,超过设计能力一倍;1985年突破3000万吨。去年,他们更上一层楼,煤产量达到3400万吨。
这个局的领导并没有就此满足。尽管全国煤炭行业至今还没有年产量突破2000万吨的矿务局,但他们勇敢地定出了4000万、5000万的发展目标,并研究确定发展规划,进行可行性论证。
国家资金有困难,但又急需煤炭,他们就坚持自我积累、自主投入。承包近5年来,平均每年产量递增143万吨;改革10年,共为国家多挖了1000万吨煤。
当然,勇于奉献,争创一流,并不限于主要决策者们。用矿务局局长马杰的话说就是:今天的煤矿干部,个个都找到了大显身手的舞台。
讲索取,在大同矿务局没有市场,这里的干部们抱定这样一种信念:领导就是服务,服务就是奉献。云岗矿是大同矿务局最大的生产矿,而且还是全煤五大现代化样板矿之一。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这里的矿领导都有一个共性:“和自己过不去!”计划年产量300万吨,他们非来个400万吨,安全百万吨死亡率要求1,他们却来个0.25。仅仅一年多,这个矿就连跨三大步,由一个后进矿变为国家二级企业。可是分房时,干部没要一套,全部分给了井下的工人。
37岁的忻州窑矿矿长张宝山,是全局生产矿最年轻的矿长。他上任后的头一招是把干部工资同工人工资分开,并把干部每月的工资工数、分数、分值和总收入张榜公布。一些原来有怨言的群众看到他真心为群众谋利益,气消了,劲足了。这个矿在全局率先完成了全年生产任务。
云岗矿综采队班长薛里富,年年保全勤,近两年连春节都不回家探亲。小孩子已经3岁多了,可他连一面也没见过。今年元月妻子带着孩子上矿探望他。孩子竟不认他这个爸爸,不管怎么哄,硬是不让他抱,更不让他亲。
他叫黄元信,担任副矿长10多年了,但公家的好处,他一点也不沾。一次,他亲家想用公家汽车办点私事。他不答应,并且说,如果你确实想用车,我给你租一辆。亲家气呼呼地说:“反正我儿子是开车的,你不答应,我也让他把车开走。”黄元信不客气了:“只要你敢开,我就敢开除他!”
旁人问老黄怎么这么“绝”,他说:那么多人都在看着我,谁让我是个领导。领导就得奉献。
大同矿务局的干部、职工就像那朴实无华的煤一样,默默地燃烧着自己,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向社会捧出了一车车乌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