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目标没有穷尽时——访玉溪卷烟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2-13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目标没有穷尽时
  ——访玉溪卷烟厂
本报记者 钱江
1988年,在全国上缴税利最多的前10家企业中,云南玉溪卷烟厂名列第5,经济效益则居全国轻工行业之首。
去年,玉溪卷烟厂继续前进,人均创税利30万元以上,比上年又增3万元。
  企业活力自改革开放来
玉溪这块宝地,既是“滇中粮仓”,又是著名的“云烟之乡”。但是,10年前,玉溪的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
改革开放为玉溪的腾飞注入了活力。
1979年10月,当年的“边纵”战士褚时健来到这里当厂长。他面对的,是破旧的厂房和机器,是积压在仓库里的6万箱滞销卷烟,还有正待检修的锅炉。
他懂行,在往昔的磨砺中,自修过大学轻工业课程,其后又当过纸厂、酒厂和糖厂厂长。于是,从加强企业管理着手,他们首先在全国卷烟行业中推行了单箱工资和奖金含量包干生产责任制。1981年,他们又下定从国外引进先进设备,逐步形成了汇集各国一流设备,以高起点选型进行企业技术改造的决心。
高起点选型,外汇偿还得了吗?技术消化得了吗?科技人员支持厂长:“你引进吧,我们保证干得好。”褚时健经过周密论证,最后统一了大家的意见,先后引进世界先进卷烟设备85台(套),形成了两条年生产各为40万箱的高档卷烟生产线。全厂技术人员和工人团结一心,刻苦努力,很快掌握了新设备的操作和维修技术,使新设备很快投入生产。
他们在改革上下工夫,逐步建立起严格的标准化定额管理。如今,一系列本着科学精神制定的定额管理,覆盖了生产过程的95%以上。
科学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调动发挥了工人的积极性和生产创造性。1988年,这个厂卷烟平均单箱利润74.6元,比上年提高32.6%。高效益把原材料涨价带来的困难消化了。
他们的优质产品畅销海外,1985—1988年创汇1亿美元,超过使用外汇的一倍。
 “第一车间”在农田
80年代中期,各地“烟叶大战”此起彼伏;另一方面,玉溪必须保住“滇中粮仓”,粮烟争地的矛盾日益突出。原料生产这个基础不稳,加工业断难发展。玉溪卷烟厂领导果断决定,将工业管理延伸到工厂大墙外,延伸到广阔的农田去。
1985年,工厂抽出40万元资金,帮助农村烤烟基地兴修山区水利,让烤烟上山,腾出平坝区良田种粮食。此后,这个数额逐年增加,1986—1989年,工厂共拿出1800万元无偿投入农田水利建设。玉溪各级政府极力支持,双方合力兴修水利工程1067项,受益梯田31万亩,使坝区粮田增加11万亩。去年玉溪粮食丰收,全区人均有粮390公斤;烤烟产量也达6000万公斤,比1978年增加2倍多。
玉溪卷烟厂还有一手,就是抽出资金建设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把全面质量管理逐步贯穿于烟叶的种子、育苗、田间管理到采摘烘烤全过程。厂里成立了烟科所,指导农民采用先进技术栽培烟叶。把技术措施印成小册子发到农户,谁按照规范做,就给予资金补贴。4年来,工厂为此拿出5000万元以上。
此外,工厂还拿出600万元兴修山区道路,为的是让烟农不再砍树而是拉煤上山烤烟,保护山区的生态平衡。
记者问厂长褚时健,拿出这么多资金,影响工厂效益吗?
他说,影响一时,受益无穷。眼光放远一些,只要一两年,投入产出就是1比7,更重要的是工厂从此有了充足的优质原料。
确实,“烟叶大战”多年不息,玉溪厂却稳坐钓鱼台,全赖这厂区之外的“第一车间”。
  目标没有穷尽时
10年改革,这个厂的产量平均每年递增14.63%,产值递增19.39%,税利递增27.92%,1988年被评为国家二级企业。现在,他们在争取上国家一级企业。要做的太多了:推行现代化管理,抓紧设备改造,挖掘潜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双增双节”,也是他们紧紧盯着的目标。
生产过程中有一些碎烟末飘落出来,以前是当作肥料拉走的。现在,这些粉末状的东西被收集起来加工成“薄片”,又是上佳原料。去年仅此一项,就产生3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厂里还完成了废滤嘴棒和废丝束回收技术革新项目,一年又可节约270万元。他们的单箱卷烟耗烟量,已从10年前的59.1公斤降低到现在的46公斤,这是我国卷烟行业的最好水平。
面对正在走来的90年代,褚时健在沉思。这位全国劳动模范和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正谋划着工厂的明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