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在第一线找到了用武之地 上海建管局两千大学毕业生成为一支生力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5-04
第3版(综合)
专栏:

  在第一线找到了用武之地
上海建管局两千大学毕业生成为一支生力军
新华社上海5月3日电(通讯员童继生、记者严卫民)上海建筑工程管理局两千多名近年分配来的大学毕业生,积极投身火热的第一线施工现场,增长了才干,成为上海建筑队伍中一支生力军。
自1983年起,上海建管局每年要分进300名大学生,这个局的各级领导热情鼓励大学生们到第一线锻炼,并放手使用他们,使他们在施工实践中迅速成长,脱颖而出,成为受工人群众喜爱的青年知识分子。目前这些大学生中已有几十位成长为工程师和主任工程师。
毕业于同济大学分校的叶冬梅,1983年分到局机关后,主动要求到基层公司工作,到了公司又要求下到建筑工地。在上海新客站的建设中,她较快地度过了“职业适应期”,独立负责11个单项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撰写了几万字的施工设计方案,被誉为“建筑工地交响乐团中的首席小提琴手”。这位新客站工程中唯一的女大学生,在工程竣工后被破格聘为工程师。不少大学生在第一线都度过一段“困窘”阶段,而如今已“得心应手”了。
把课堂学到的知识与第一线实践相结合,使许多大学生找到了用武之地,受益非浅。四年来,全局近年分配来的大学生结合生产实践,写出了600多篇科技论文,其中100多篇在上海乃至全国有关杂志上发表。中国纺织大学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卫昌,毕业时“自我推销”到建管局下属的安装公司。进公司后,他又自告奋勇独立负责上海永新彩管工地的一个工程,夜以继日地在工地上摸爬滚打。永新彩管工程结束后,他又赶到青浦高尔夫球场工地负责施工。实践经验的积累,使卫昌去年撰写的科技论文荣获局青年科技论文优秀奖。1983年大学毕业、如今是市建403工程处主任工程师的潘铮,回顾这几年自己的成长经历感慨地说:“是第一线实践,才使我在原来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插上了翅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