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在改革的大潮里,近千名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从城市、机关来到乡村、厂矿,把青春和智慧献给山西忻州地区这块贫瘠的黄土地……基层是个大舞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5-04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在改革的大潮里,近千名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从城市、机关来到乡村、厂矿,把青春和智慧献给山西忻州地区这块贫瘠的黄土地……
基层是个大舞台
李仁虎 胡有恒 贾晓东
下乡找到用武地
1985年5月,组织上把尤贵如从五寨县农业局农技站调到离县城25公里的杏岭子乡担任乡长。这个乡是全县有名的穷乡,缺水少电,土地瘠薄,人均收入不过百元,粮食亩产不过百斤。1974年毕业于山西农学院的尤贵如本想搞专业,由技术员、农艺师再到高级职称。他感叹命运的捉弄,走上了基层政权的领导岗位。
刚上任的这年夏天,老天爷给他来了个下马威,劈里啪啦一阵石子大的冰雹把满山遍野绿油油的糜子、谷子砸倒伏地,秋后收成锐减。面对命运的挑战,31岁的尤贵如走村串户、跑坡下沟,虚心向农民群众问计,一个改变传统种植结构、科学种田的宏大计划在他的头脑里逐渐清晰起来。
根据市场、土壤和气候情况,尤贵如首先看中了大面积种植葵花和地膜覆盖西瓜。为了让山区农民亲眼看到地膜覆盖这门新技术的好处,尤贵如在乡政府院里用地膜覆盖种了半亩西瓜、西红柿、豆角等山区稀罕物,长势出奇地好,村民们称赞不已。
尤贵如抓住这个机会宣传,敦促乡政府补贴2000元购买地膜,以安家坪村为重点,在全乡推广。
1986年这一年,全乡人均总收入360元。
尤贵如乘胜前进。他给农民大讲科学种田的好处,号召发展畜牧业,推广配方施肥,选育良种,大面积推广地膜覆盖。
1989年遭受特大旱灾,两次冰雹,农业生产没有出现大的滑坡,粮油总产284.5万公斤,人均918公斤,人均收入828元,居全县第一。
尤贵如奔波忙碌,白皙的面庞变得黑而粗糙。“当初不想下基层,没想到一下来却把路子走对了。”尤贵如盘腿坐在炕上笑着说。
他感到比坐机关心里充实,所学的专业知识终于派上了用场。
工科大学生成了造林功臣
孙效文,1975年太原工学院农机专业毕业后,在神池县农机局农机修造厂工作,很是得心应手,还当了车间主任。1983年机构改革,他被分到远离县城的八角镇,改行搞林业和农业工作。这是他怎么也没想到的事情。
但是,乐于积极面对现实的孙效文在后来的7个年头里,一步一个台阶,由副镇长、副书记到镇长,如今已当了书记,赢得了群众的信赖。
他不熟悉农林工作,就多看书,什么小流域治理手册、粮油种植技术等等,都学。掌握了一定的书本知识再到实践中学习、锻炼,同林业专业队一起栽树,与农民一道种地。由陌生到熟悉,后来竟喜欢上了新的行业。
对地高山荒的八角镇来说,绿化至关重要。1986年,孙效文被选为镇长,便推行了一套造林办法:以民兵专业队常年为主,群众季节性突击为辅,机关干部和学校师生当补充,全镇每年造林3000亩。
目前全镇造林1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0.6%,成活率在62%以上。八角镇因此多次被省、地、县评为绿化先进单位。
孙效文因领导造林有功,多次受到省、地、县的嘉奖。忻州地委、行署给他记一等功,他还被评为山西省重点流域治理功臣和忻州地委行署水土保持模范干部。
小厂是个大世界
1982年,当曲降伟走出太原工学院大门回家乡五台县化肥厂的时候,师生们都为这个高材生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工作而惋惜。
两年之后,当他27岁出任化肥厂厂长,把一个无名小厂变成一个中型明星企业时,同学们又都羡慕他。
毕业分配时,曲降伟也想留在城市,是患难之交的乡下妻子“拖了他后腿”。家乡这个小厂,破败的厂房,黑乎乎的办公室,老鼠嬉戏的宿舍,与大学校园有着天壤之别。他止不住心头的悲哀,蒙着被子,眼泪奔涌。
一件小事改变了曲降伟对现实的态度。他看到一台设备面生,漫不经心地问一位工人师傅:“那玩艺叫什么名字?”师傅笑了:“这是冰机,难道课堂上没讲过?”
曲降伟从此放下了大学生的架子,下车间,身穿油腻的工作服,甩开膀子干活,虚心向工人师傅请教,尊重工人师傅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感情交往,与工人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
一年之后,厂里把一个技术改造项目交给他,也是想称称这个大学生的份量。
像饥饿的人扑向面包一样,他夜以继日地啃图纸,找资料,自己关禁闭苦干90多天,把生产变换系统设备和物料热量衡算全部完成,使厂技术改造程序提前9个月,还节省了3.4万元设计费用。
施工后,他又在变换炉中成功运用硅酸铝纤维贴壁技术,使全厂生产能力扩大3000吨,成为全省首家采用这项新技术的厂家。
1985年全国性化肥行情跌落,五台化肥厂陷入困境。曲降伟聪明机灵的头脑急速地转动,出人意料地花了一大笔钱买下了一项专利——螺栓松动剂。这项专利技术应用后当年就赚回了本,以后产值直线上升,到1989年达100万元。
接着他又购买了几项小专利,生产出市场上畅销的新产品:太阳能照明灯具和固体浆糊、乳胶手套等17种精细化工产品。厂里还办起养鸽场、养鸡场、蘑菇场。
几年的艰苦努力,曲降伟把化肥厂办成“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珍珠企业”。它转向快,经济效益有保证,能够经受市场的冲击。一个年产1.2万吨合成氨的小化肥厂在他的手中滚动成年产2.5万吨合成氨的中型化肥厂,1984年到1989年共实现利润903万元,固定资产由330万元增加到1600万元。
谈起化肥厂的发展变化,浓眉大眼的曲降伟感叹道:“不要看不起小厂,小厂是个大世界。我希望大学毕业生下基层,到那些不起眼的中小企业去。只要路子走得正,就一定能够干出一番事业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