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9阅读
  • 0回复

“我不信国内干不出名堂”——记国防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陈曾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5-04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人杰地灵

  “我不信国内干不出名堂”
——记国防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陈曾平
王孟陵
立足国内,培养英才,是我们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内有许多一流的科学家、教授,有许多基础雄厚、设备先进的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论培养能力,并不都比国外某些大学和研究所差,同样可以并已经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青年学子欲成大器,途径很多,包括出国留学或先“留土”后“留洋”,但请不要忘记,九州恃风雷,天将降人才,在国内接受教育和参加研究,前途也未可限量。陈曾平就是一个例子。我们相信,像这样的例证还有许多许多。本版愿从今日始,开辟专栏,陆续介绍这类人物,欢迎来稿。      编者
陈曾平,国防科技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虽然不满23岁,却已经从事科研4年多了,而且是舰船目标识别系统数据采集课题组的组长。
1983年秋,16岁的陈曾平作为“尖子”来到了国防科技大学。那密密麻麻的电路图,那奇形怪状的元器件,对他产生着极大的吸引力,以至于别人娱乐时他也能如醉如痴,沉湎其中。特别是在实验室看老师实验,他眼睛都不愿眨一下。久而久之,他这个十几岁的孩子居然成为校园的“电器通”。
在他的课桌里、枕头旁,不时地出现着一张张卡片,上面都是国内外电子技术发展的新动态,或者是某位专家的新见解。他从广泛的信息中感受着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萌发着攀登科技高峰的进取心。到了大学三年级,他这颗“小苗”就在导师的指导下进入了“舰船目标识别系统”这个具有当代先进水平课题的研究领域。
陈曾平很快就崭露头角。1988年春,陈曾平捧着几年的科研成果,来到了全国动态测试会议。许多科研所和产业部门对这位20刚出头的年轻人怀有极大的兴趣。北京某单位提出:“暑假就到了,你来这里度暑假,费用我们全包。如果能设计一套所需的存储设备,给你5000元设计费。”陈曾平婉言谢绝。
就在这个暑假里,他有了一个重要的发现。那天,他边吃饭边想着怎样提高数据采集系统的采集速度和容量。当他的目光接触到手中的筷子时,突然想到了用两路并行存储代替原来的一路存储,就能使速度和容量都提高数倍,而只要解决两路并行同步的技术难题就能实现这一设想。
他高兴得饭也顾不上吃,就去找导师报告去了。
就在这一年,陈曾平在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研究中连续拿出了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产品,用于识别飞机的超高速数据采集系统也有了突破性进展。
陈曾平来自福建侨乡,每次探亲回去,都有人劝他到国外去。
去年,家里给他物色了一个女朋友,如结婚就可带他出国,他却一口回绝。人们责备他太死心眼:“像你这样有学问的人出国,什么都会有的,你留在学校能干出什么名堂来?”陈曾平仍然是那句话:“我就不信在国内干不出名堂!”
1989年11月,北京。著名宇航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陈芳允教授听了陈曾平等年轻人的情况,兴奋地说:“我从这样的年轻人身上,看到了我国科学事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希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