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天台“三农”见闻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5-05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天台“三农”见闻录
陈崎嵘
前一段,我随工作组到浙江天台县丽泽乡,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活动,其间,就农村、农业、农民这“三农”问题我搞了较深入的调查。下面是我的一些见闻和一些感受及想法。
    一
农民目前有“四喜”:
一喜自主。即无论是种地、还是经营,都自己有权作主。
二喜自由。农民冲破了土地和区域的限制,汇进了新的产业洪流之中。丽泽全乡约有2/3以上的劳力闲时外出,北到太阳岛,南下海南岛。
三喜发展快。除传统的种养殖业外,家庭加工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都迅猛发展。农民人均收入中,非农业收入已占一半左右。尤其乡镇企业,1989年丽泽乡乡镇企业总产值已超过5000万元,相当于解放初天台全县工业产值的13倍。
四喜生活大改善。在诸多变化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房屋。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一层嫌闷气,二层嫌土气,三层不稀奇,四层才神气。”诚然,有关人士及县、乡干部对建房热喜忧参半,但在农民看来,祖祖辈辈的夙愿现在开始实现了。
    二
住久了,笔者也看到了目前农村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听到了农民和干部的牢骚、抱怨。
一怕政策多变。农民中仍普遍存在着怕变心理,有一种不稳定感。有段时间,一些地方因风闻又要“归大堆”而抢伐承包山林。还有的私人企业要求乡里接收,转为集体企业。
二怨种田蚀本。据笔者调查,农副产品的平议价差十分悬殊,粮食与其他商品相比,价格上的不合理更为明显。农民反映说,每公斤议价化肥卖到一元二三角,议价钾氨磷卖到40多元一公斤。农民种田是高投入、低产出,做的是蚀本生意。比较效益低,是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怨农资紧缺。平价化肥平均每亩只能得到十来公斤,而实际需要量是40—50公斤。农药更是紧缺,常常是用瓶盖分的。农民既幽默又尖刻地说,供应的化肥、农药还没有味精、白糖多。
四怨“命脉”不畅。现在大多在吃前些年水利建设的老本。群众要求兴修水利的呼声很高。中央重提注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后,有的地方舍本求末,摆花架子;有的没有体现谁出力谁得益的原则。这都挫伤了农民兴修水利的积极性。
五怨负担过重。现在农村各种各样的罚款、摊派,真是名目繁多,不胜枚举。我们粗略一算,大约有几十种,光拖拉机的各种税、费便有10多样。这些税、费中有合理的,但有相当一部分是随心订出来的。
六怨土地难管。有的农户把家庭经营看成是分户单干,把承包田视为自留地,碰不得。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以为,除了前几年对农业重视不够和忽视了对农民的教育之外,农村改革政策和措施的不配套、不完善,宣传上存在着片面性,是重要原因。第一,我们在大面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忽视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在抗御自然灾害、集中农业投放、为农业提供服务等方面所具有的优越性。同时,我们对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靠天吃饭成分多等注意不够。现在不少村成为“三无”村:集体一无厂、二无场、三无房。这种“赤膊村”占天台全县行政村总数的32%。在这种村,“集体经济没有实力,社会服务没有能力,公益事业没有财力,干部说话没有气力。”严重影响了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村工作的开展。第二,改革政策不够配套。比如土地承包时,集体必要的公益事业建设用地,水利设施用地,村镇建设用地,农户之间人口变动调剂用地等,都没有留出余地。因此,造成今日农民既怕变、又想变的矛盾心理。第三,在宣传农村改革时,只讲改革的必要性和优越性,不讲改革的尝试性和不断完善的必然性;只宣传改革的成果,不讲改革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使农民误认为农村改革可以一步到位。
    三
如何深化农村改革?笔者认为,我们不能期望农村改革年年有新招式,天天有大动作,目前要做的工作是:稳定、完善、深化。
稳定,就是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笔者深深感到,党在农村各项现行的方针政策在主导方面是适合目前农村的实际情况、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的思想觉悟的,不必要变,也不应该变。我们不要过高地估计农村的富裕程度,“规模经营”的提法要适当,使农民对党的农村政策有一种连续感、稳定感和信任感。针对不少农民对农村改革政策的疑虑,笔者认为有必要明确或重申党在农村的各项现行方针政策不变。这样的重申和宣传对于稳定人心,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是大有益处的。
完善,主要是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一篇大文章,我们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因此,当再次提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时,既要把发展集体经济提到巩固公有制、坚持社会主义的高度来认识,又要与重新“归大堆”划清界限,防止和避免简单的回归。我们现在要发展的集体经济,应当是一种新型的集体经济,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以服务农户为目的,以制度为特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应当因地制宜,从本乡、本村的实际出发,不可能也不应该有统一的模式。但从实践看,发展之路一般有这么几条:第一,是开发性农业,开发利用荒山、溪滩、水面;第二,是落实林牧工副渔各业承包;第三,是靠乡级企业带动,以乡带村,以大带小;第四,是扶植专业户,由专业户演变发展为村级经济;第五,是建立完善三项制度,即农业承包上交积累制度、义务工劳动积累制度和农业发展基金制度。
深化,就是寻找农村第二次腾飞的启动力,调动农民投入的积极性。中国农村第二次腾飞的启动力是农民自身,农民应当成为投入的主体。当然,这种投入既有精神的,又有物质的。我们应通过政策手段和教育手段,把中国农村所具有的三大优势,即传统的政治优势,有效的集体优势,丰富的人力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用中国农民所具有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搞好农业基础建设,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依靠农民自身的积累,优化农业生产的环境;用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和双层经营的服务体系来弥补农业生产条件的不足;用丰富的高质量的劳动力来弥补机械化、现代化的欠缺,实行精耕细作,提高粮食单产。去冬今春,各级党政领导发动农民大修水利的事实证明,中国农民中的确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和积极性,问题在于我们各级领导指导思想上的明确和工作指导上的得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