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前度“气包”今又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2-13
第8版(副刊)
专栏:

  前度“气包”今又来
  郭庆晨
近几个月来,从大庆回来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提到大庆出现的一件新事——公共汽车上背“气包”。闻者无不感叹。
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包括北京、上海在内的我国不少城市的公共汽车上都曾背过这种“气包”。这是贫油的一种象征,是被某些外国人藐视和耻笑的话柄。也正是这“气包”,使铁人王进喜深感作为石油工人的耻辱,并发誓要把中国贫油的帽子甩到太平洋去。正是由于这种铁人精神,中国有了大庆油田,有了大港、任丘等油田,不仅汽车甩掉了“气包”,石油还出口了。
在大庆,为什么早已甩掉的“气包”又背上了?当然不是为了怀旧。原来重背“气包”是为了节省汽油,将零星的天然气收集起来代替汽油。这件事出在油多如海的大庆,能不令人感慨吗?
对我国石油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大庆人,从大局出发,身在油田想节油,给公共汽车背上“气包”,带头过“紧日子”,自觉走在前头,不愧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今日汽车背“气包”,与昔日头顶蓝天、脚踏荒原的“我为祖国献石油”相比,虽不能同日而语,却体现了大庆人一贯的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精神。没有这种精神,“贫油”的帽子甩不掉,贫穷落后的帽子扔不掉,还谈什么现代化!
“靠山吃山”,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作为一种不良风气,曾经无端地“吃”掉了难以数计的本不该“吃”的国家资源、财源。地处林区不愁木料用,身在煤田不愁煤烧,被视为天经地义。如今,“过紧日子”,紧缺的物资紧一紧没得说,缺少的东西,不想“紧”也得“紧”,那是没法子,顶多叫叫苦。可“靠山不吃山”,产煤的省煤,出油的节油,那就难了。大庆汽车背“气包”所以可贵,就在于自觉。自觉地为国家分忧解难,表现了大庆人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倘若全国都能像大庆一样,林场注意节约每一根木材,煤田注意节约每一块煤炭,产粮的注意节约每一粒粮食,用电的注意节约每一度电,用水的注意节约每一滴水……每个地方,人人背起节约的“气包”,那么,这将节省多么可观的一笔资源财富啊!有了这样一种精神状态和实际行动,党中央提出的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任务何愁不能完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