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一位日本朋友的忠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5-06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出访归来

  一位日本朋友的忠告
本报记者 艾丰
早晨,从东京市区的新大谷饭店出发,奔千叶县,参观“佳斯科”属下的大型购物中心。接待我们的日本朋友林信太郎先生,知道我是搞经济报道的,就特意邀我同他坐一辆汽车,趁路上一个钟头时间谈谈。
林信太郎先生是一位热心于日中友好交流的人士。他在日本通产省担任机械局长多年,对日本机械出口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起过相当大的作用。年纪大了之后,他退了下来,现在担任“佳斯科”的顾问,同时,兼任日中人才交流协会理事长。
汽车高速行驶,车窗外迅速闪过各色各样的高大建筑物。我首先引出了话题。我说,1988年11月由《人民日报》和《日本经济新闻》联合发起,在北京举行了第三次中日经济讨论会。会上,有的中方代表提出这样的看法,日本在对中国输出技术方面过于保守。
对这个问题,他似乎早已胸有成竹,于是侃侃而谈。
他说,在50年代以至60年代,日本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当时,日本要从美国引进一流的技术,美国不给,甚至引进二流、三流技术也都相当困难。于是他们就引进四流、五流技术,然后经过自己的努力,把水平提高到三四流;这时再引进二三流技术,再经过自己努力,把水平再提高一步……正是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办法,日本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不仅赶上了美国的技术水平,而且在若干领域超过了美国。
他认为,引进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但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他讲了日本汽车行业的例子。日本有7家大的汽车公司,排列顺序大体是:丰田、日产、本田、马自达、三菱还有另外的两家。其中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有日产和最后那两家,而名列榜首的丰田,并没有引进技术,主要是靠自己的研制开发。它后来还兼并了最后那两家引进过技术的企业。“看来,最重要的是企业的整体素质,特别是企业人员的素质”。
对他的看法,我表示了同感。企业和人员的基本素质是“本木”,本木不好,品种再优良的枝芽也很难嫁接上去。中国也有“不要在麻袋上绣花”的说法。
林信先生多次到过中国,对中国的情况有相当的了解。他以挚友的口气,讲了他在中国的一段亲身经历。在60年代,日本制造手表的技术,还远远赶不上瑞士,当时曾经向瑞士洽谈购买对方的先进设备,但瑞士拒绝了。后来林信先生访问中国,他在北京的一家手表厂,竟然发现,中国当时已经买进了1000台瑞士的先进设备!他大吃一惊。
怀着新奇的心情,他仔细观察中国这家手表厂生产的零件,发现元件切削得不错,但上面粘有油污。他建议工人把油污清洗掉,工人清洗了,原来的油污也没有了,可另外的地方又粘上了油污。他把这个情况告诉了技术员,但技术员不以为然。谈到这里,他仍然是这样一句话:人的素质不提高,先进的技术是不能很好发挥作用的。他说,中国许多企业设备是第一流的,问题出在管理和人员的素质上。
汽车飞速前进,年近70岁的林信先生,精神抖擞,谈兴很浓。他的心情是急切的,语言是温和的。老实说,我被他的真诚态度感动了。他的见解很值得我们参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无疑在引进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急于求成的思想在引进技术方面有没有反映呢?总想把人家最好的东西一下子就现成地拿过来,不考虑自己的现实水平,不更多地在消化和创造上下工夫,以致重复引进、引进来的设备闲置、使用新技术也没有达到理想的经济效益,如此等等,不是屡见不鲜吗?
看来,应该沉下心,沉住气,多在企业的基础工作上下工夫,只有这样技术引进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