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合金般的凝聚力——吉林化学工业公司思想政治工作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5-07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吉化系列报道之一

  合金般的凝聚力
——吉林化学工业公司思想政治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段心强 李安达
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常常与一些社会现象形成强烈的反差:“一切向钱看”的风刮得正猛,他们一直坚持开展义务劳动;一些地方寻找“对策”、绕“红灯”走时,他们明文规定:有禁必止,有令才行;一部分人制造动乱,故意到吉化煽风点火,十多万吉化人稳如泰山,坚守岗位……
吉化为什么没有被种种歪风吹动?职工这样概括自己的企业:“它是一座熔炉,提纯着各种元素,炼成坚固的合金。”
这里确有合金般的凝聚力——公司职工紧密团结,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吉化以其坚不可摧的形象屹立在松花江北岸,并作为精神载体,寄托着吉化人的希望……
    确保职工在企业的主人地位
吉化是吉林省和化工部的老典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公司历届领导班子站在历史经验和教训堆积起来的高地上,探索着如何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引起他们的思索:职工分明是企业的主人,可有的人却不承认,更不能像主人那样干好本职工作。他们沿着吉化的足迹寻根找源。十年动乱前,工人们能以主人翁的态度不计报酬,忘我劳动,没有牢骚,是因为他们挣脱了奴隶命运。在思想上,公司组织大家学习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主人地位;在经济上,他们有劳动的权利,有明确的责任,能获得相应的报酬,在实践中感到自己的主人地位;在政治上,吸收职工参加管理,开展监督,强化他们的主人意识。但由于十年动乱的破坏,保证职工主人地位的机制不健全,生产经营者的命运与企业的兴衰离得很远,一部分职工产生“当家不作主”的心理,不承认是企业的主人,个别人对企业漠不关心。事实使他们清醒:职工——社会主义企业的主人,只有从心里认识到主人的地位,发挥主人的作用,企业才有活力。
改革,打开了他们的思路,为他们完善确保职工主人地位的机制和制订保护这些机制的措施创造了条件。他们实行全员经济承包制,把全公司的承包指标逐级分解,落实到每个职工,使三者利益真正一致起来,使权、责、利找到连接点;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下设民主管理、生产经营、职工生活福利、提案审查等几个专门委员会,审查生产经营决策、评议领导干部、决定职工福利的重大事项,从而使职工政治上的权利和责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党委组织职工学习也形成制度,使大家从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不断加深对主人地位的认识。在吉化,保证职工是企业主人的机制逐渐健全,而且都可以操作,从而把职工和企业捆在一起,形成“命运共同体”。职工成为企业真正的主人,一心扑在工作上。试剂厂的双氧水一度滞销,职工们主动分头走访全国400多家用户,双向沟通,发现不仅产品有销路,而且产量远远不够,因而又建一套生产装置,去年大修,许多职工吃住在现场,不少人三四天不合眼,有的吃着饭就睡着了……
为了使保证职工成为企业主人的机制正常运行,吉化还注意解决改革后工人阶级内部各部分人的关系:一、领导者与职工的关系,使大家懂得:领导者和工人都是企业的主人,在政治上是平等的;领导者的责任是指挥企业的生产经营,职工应该听从指挥;领导者又是职工的公仆,要接受职工的监督;分配上要拉开档次,但不能拉断干群关系。从而,领导者有权威性,工人却没有失落感。二、党员和群众的关系,做到在生产和分配中党员要吃苦在前,吃亏在前。而作为领导者既要考虑党的宗旨,又要把握现行政策。三、知识分子与工人的关系,做到既照顾知识分子的利益,又兼顾工人的利益,发挥两个积极性。四、两代人的关系,做到既给老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又关心青年的成长和发展。五、一二三线干部的关系,做到三股劲拧成一股绳,共同搞好企业,比如,知识分子评职称,工人中就评技师——技师相当于工程师待遇;给知识分子职称津贴,也给工人技术等级津贴;在知识分子中提干、发展党员,也重视从工人中提干和发展党员。结果,知识分子感到党对他们重用,工人也感到党对他们的重视,都很满意。由于解决了各种矛盾,全公司政通人和,风调雨顺,各项工作井井有条,像一曲和谐的交响乐。
    让理想在岗位上实现
“四有”职工才能当好企业主人。怎样建设“四有”职工队伍?公司领导再三讨论研究,认为应在理想教育的实践中形成。理想、追求、奋斗,不仅是我们民族的本色,也是企业凝聚力的汇集点。
吉化长期坚持以人为本,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怎样进行生动有效的理想教育?“认识王凤山”大讨论给他们深刻的启示。1985年,平日西装革履的青年司机王凤山,冒着严寒跳入冰水中救出三名儿童。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认为王凤山碰上好机遇;有的认为他一时冲动;有的认为冰冻三尺,并非一日之寒,水中救人是他平时不断提高自己的结果。公司党委因势利导,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开展百天大讨论,铁的事实统一了认识:王凤山从小接受党的教育,立志奉献自己,并把日常生活和工作当成实现理想的一个个阶梯;他既当司机又当装卸工,工作扎实。大家从中体会到,理想是遥远的,又是现实的;理想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理想在身边,在脚下,在本职工作中。从而都把个人与企业联系在一起,以做好本职工作为起点,在推动企业的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广大青年在硝基苯加氢等新装置的试车中,练第一流本领,创第一流成绩,做第一流贡献。为了熟悉工艺,掌握规程,许多青年,推迟婚期,把流程图、操作法挂在床头、贴在厨房、带在身边,时刻学习,涌现出许许多多“活流程”、“一口清”、“技术能手”、“革新标兵”。
公司总结这次讨论,找出四个特点:符合企业发展要求,具有时代精神;主题鲜明,形式各异;目的明确,路数清晰;服务中心工作,效果显著。从而决定把这种理想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旋律”,一年年搞下去。1986年开展“我爱吉化”教育,1987年开展“我为吉化争光荣”活动,从而把王凤山救人一事引起的10万人的思考变成10万人的行动,又把10万人的行动变成10万人的奉献。化建公司是“野战军”,远离家乡,转战南北,在大庆施工,全国26个队竞争,6次评比,他们6次夺魁;在天津施工,以高质量、高速度“誉满津门”;在本钢施工,以顽强的拚搏精神获得“钢筋铁骨”的称号……1988年开展“我为吉化改革创新业”活动,1989年开展“弘扬吉化精神,深化改革做主人”活动,今年开展“塑造吉化人”形象讨论,引导职工怎样对待改革?怎么为改革奉献?树立什么形象?逐步造就“团结、进步、实干”的吉化人。试剂厂原副厂长兼总工程师桂纯,50多岁没成家,却关心别人的家,多次把自己的房子让给别人结婚用,自己住办公室;“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孙守信在乙醇装置开车中,为制止事故,冒着生命危险冲入火海,排除了险情。吉化人为国家为企业争了光,也丰富了自己的人生,塑造着主人的形象。
    党员——吉化人的脊梁
一年前,化肥厂一个青年工人不是党员,却向车间党支部书记交党费,理由是他们班里有的党员与自己的差别,只在交不交党费上,他交了党费就应该是党员。尽管这个青年的看法很不全面,但这件事毕竟反映了群众对部分党员的意见,使党委和党员们受到震动,引起深思,从而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党员形象”大讨论,结论是如果我们每个党员抽出的丝都是正品,党旗就不会变质;发出的声音都很纯正,《国际歌》就不会走调。于是,他们制订吉化党员的10条行为规范,保证全体党员一直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不断塑造“公仆形象”,使大写的“吉化人”站得稳,走得直。国家在价格上实行双轨制,社会上出现只追求企业效益,忽视完成指令性计划的苗头,吉化的党员提出,国家的指令性计划就是法令,要顾大局。1989年北京等地出现动乱,社会上1000多人的游行队伍围在吉化公司门前,叫喊:“吉化,罢工!”广大党员和职工按时上班。道路不通,他们宁可绕道10里路也不迟到。有人骂吉化人“麻木”,可党员回答:“吉化人听党中央的话,头脑最清醒!”去年6月初,化肥厂硝酸车间碱塔检修,有30万个填料瓷环需要清洗干净,全厂34个党支部,1120名共产党员下班不回家,星期天不休息,经过4天艰苦奋战,瓷环一个一个清洗干净,圆满完成了检修任务,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
党员干部是党员的中坚。吉化的党员干部让党员做到的,自己都首先做到。从公司到车间几千名领导干部,几乎每天都工作10个小时以上。许多领导干部在江城工作二三十年,却没带爱人游过一次山青水秀的松花湖,没有带老人逛过一次远近闻名的北山庙会,没带孩子到近在咫尺的江北公园看一眼北国冰灯。
吉化的党员不顾自己,却爱企业,爱职工。铁路运输公司党员孙玉生,大雨之夜不顾自己的房屋漏雨,赶到车站检查路基,7天7夜没回家。在他们的管理下,原来三天两头出事故的危险区,三年无事故。党员、推土机手王群东,干活从不分份内份外,7年前患肺癌后提出“宁肯站着干3天,也不躺着活3年。”他去世的前几天夜里,大雪下了一尺半厚,他半夜起床,推出一条道路。上班的职工看到刚忙完的王师傅,眼圈都湿了,研究院情报室青年姜晓明的父亲患肝病从农村到吉林住院治疗,为了给老人增加营养,情报室的党员轮流为老人做菜送到医院,鱼肉蛋一天一个样,老人吃着“百家饭”,含着热泪激动地说:“还是吉化好,党员亲。”
在吉化,党的形象越来越高大,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广大职工。北京动乱时,吉化有几十名新党员宣了誓。老知识分子张家驹一生坎坷,身患癌症,处于垂危之际,最后一件事是用他颤抖的手写出“入党申请书”,发誓“身献四化业,魂系化工城”。
    发挥典型群的感召力
在实践中,吉化出现一个很大的典型群,公司一直用这些典型影响和带动全体职工,产生了巨大的感召力。他们接受历史的教训,不是只抓一个典型,让它“一棵树开百样花”,而是从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侧面抓各种典型,发挥真正的带动作用。几年来,他们抓领导干部、知识分子、老工人、青年工人、女工、医生、司机、教育工作者、自学成材等方面的典型1600多人,通过报纸、电视台宣传,组织报告团宣讲,使这些典型的事迹家喻户晓。一讲到厂长,人们就知道化肥厂的老厂长王子牛:他常年吃住在厂里,以身殉职在岗位上。一讲到基层党委书记,人们就知道水泥厂的赵中义:他乐于读书,善于思索,联系群众,廉洁自律。一讲到车间主任,人们就知道染料厂的张联章:30多年像牛一样工作,车间生产上去了,他的健康下来了,入院不到一个月,就因肝硬化去世了。一讲到知识分子,人们就知道公司总工程师徐宝华:夫妇都是著名专家,到离退休前一直住在一楼两间屋的房子里,几次动员都不搬出。
公司认为,从老典型的宣传到新典型的涌现,是比学赶帮超竞赛的必然;典型不能搞终身制,要随时呼唤体现时代精神的英模;典型不能求全,要教育职工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典型要允许“离退”,但要确认其历史的地位和作用。
一代代典型记载着吉化的历史足迹,一个个典型形成一排排路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