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红旗渠再现青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5-07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红旗渠再现青春
赵玉贤
红旗渠水是河南林县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但从1980年起,它的水量呈逐年衰减趋势,枯水季几乎断流。针对这种局面,林县从山区实际情况出发,大办蓄水工程,经过数年努力,“救活”了红旗渠,也使山区走出了水源危机的困境。
目前,林县有中、小水库320多座,池塘500多个,旱井、水窖5万多眼,总计蓄水能力近4亿立方米,相当于红旗渠水源充足时全年引水量的1/3。这些工程,大都和红旗渠连在一起。丰水季把水贮存起来,旱季再通过渠道引出使用。去年秋天,天旱无雨,地里干土近半米深,红旗渠水少得可怜,但群众有水心不慌。麦播季节,库、塘、窖一齐打开,涓涓细流汇入田间,保证了30多万亩小麦适时足墒下种。实践使我们看到了蓄水工程的威力,进一步认准了解决山区水源问题的出路——蓄水。
事实上,在水源奇缺地区,不搞蓄水就无路可走。我们林县大部分村庄无地下水,也无山泉、河流。祖祖辈辈把头顶上的一块天,看成生存唯一水源。红旗渠建成后,才从山西引来了漳河水。但是,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上游引水工程增加等,漳河水量下降。枯水季红旗渠的引水量减少了一半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采取蓄水措施,不要说生产用水,就连人、畜吃水也难保证。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虽然气候干旱,但每年都有降雨量集中的时期,这就给蓄水提供了条件。林县7、8、9三个月的降雨量平均在470毫米以上,占年降水量的70%。每到这个季节红旗渠源的漳河就水位陡涨,浊浪滔滔。但在这时田里又不需水。因此,就红旗渠引水量来说,全年算帐水有余,集中用水季节水却不足,而把汛期流跑的水全部蓄起来,全年足用有余。
山区群众对蓄水工作并不陌生,他们在同大自然的抗争中,积累了不少经验,旱池、旱井就是传统的蓄水方法。只是由于蓄水量太小,作用也非常有限。要把汛期用不完的渠水、跑掉的山洪蓄起来,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非大规模地兴办蓄水工程不可。
山区搞蓄水工程,有很多有利条件。深山区山高沟深,便于闸谷筑坝建水库;浅山区坑坑凹凹,可以依地势挖砌小水库、池塘;山坡上可以打旱井、水窖。我们以红旗渠为轴,对全县的蓄水工程作了统一规划。在县北、县中、县南的深山峡谷中,修建了三座总容量达7000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库,拦蓄山洪。在红旗渠沿线的山坡丘陵地区建起数百个小型水库、池塘,有蓄水数十万立方米的,也有几千立方米的,一般用水泥、石头砌墙,渗漏很少。一些地方不宜建库挖池,就打旱井,挖水窖。这些不同形式的蓄水工程,如满天星斗散布在太行山麓,红旗渠像一条长藤把大部分工程串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能蓄能排的灌溉体系,红旗渠终于再现了青春。
当然,搞蓄水工程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不仅要有扎扎实实的苦干精神,还要有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总结几年来的蓄水工作,我们的经验是: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渠库配套,质量第一。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工程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