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农业常兴不衰的奥秘——江苏农垦区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5-07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农业常兴不衰的奥秘
——江苏农垦区见闻
本报记者 陈健
这里曾经是大片盐碱荒滩,但从1979年到1989年的11年间,却连年创造着农业的新纪录:粮食亩产年均递增6.3%,粮食总产年均递增8%,农业产值年均递增9.7%!去年,3万多个家庭小农场在百万亩耕地上创造了9242万元的利润。以粮食为主的种植业效益之好,不仅在全国农垦系统少有,就是与一些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的商品粮基地相比也毫不逊色。
这个长期艰苦奋斗、默默无闻的垦区,是一片农业常兴不衰的热土。
    从“百万负翁”到“百万富翁”
与共和国一起诞生的江苏农垦系统有26个农场,现有的百余万亩耕地大多是从黄海边的盐碱滩上开垦出来的。80年代以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农场连年低产亏损,1978年,年亏损额在100万元以上的“百万负翁”农场有15个。专门种田的垦区20万职工粮食都不能自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江苏农垦走上了改革开放、振兴自强之路。1978年垦区粮食总产约1.5亿公斤,若以0.5亿公斤为一个台阶,则在以后的11年间连续上了4个台阶:1983年2亿公斤,1986年2.5亿公斤,1988年3亿公斤,1989年3.5亿公斤!11年间粮食亩产增长1倍,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3.3倍,家禽和鲜鱼总产量分别增长12倍和27倍。垦区条件并不太好,但“三麦”、棉花、水稻和淡水养殖的单产均已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垦区人颇为自豪地宣称:我们以全国农垦1/66的耕地,创造了占全国农垦1/25的产值和1/10的利润。
临海农场,临近黄海,过去是出名的亏损大户。可从1979年到1989年,该场水稻总产由241万公斤增长到3007万公斤,单产从150公斤提高到558公斤。现在每个农工年创利1.2万元,劳均收入3662元,整个农业生产热气腾腾。临海农场只是垦区的一个缩影。
现在,昔日的“百万负翁”已成真正的“百万富翁”,全垦区28个农场和直属工厂年盈利均在百万元以上。垦区近百万亩耕地粮食亩产已达514公斤。每年垦区的农业投入达2200万元,农场下属生产大队投入1200万元,家庭农场投入的自费经营资金已达6000万元,基本上形成了与苏南等地“以工补农”不同的农业自积累自发展的良性循环。江苏垦区成了我国少见的大面积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地区。上上下下与记者接触的垦区人都异口同声地说:这里没有农业危机。
    探索有生机的农业经营制度
江苏农垦农业常兴不衰的奥秘何在?记者在采访中的突出感受是:坚持不断深化和配套改革,建设有生机的农业。
1983年,江苏农垦曾较早于全国农垦系统出现家庭农场承包的形式,这一改革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引发了一系列的配套改革。粗算起来,大体有这么一些内容:1979年起,国家对垦区和农场实行财务包干,从而结束了垦区吃国家补贴的大锅饭的历史;1983年起,垦区内逐步推行农场内部承包到劳、到户,实行大包干,兴办家庭农场,从而结束了农工吃农场大锅饭的历史;在家庭农场承包的同时,也逐步因地因项制宜地开展分(支)场承包,调动“统”和“分”两层的积极性;维护和发展强大的农机、水利、良种良法、物资供应、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服务体系;实行场长负责制,简政放权,让农场沿着企业化的轨道运转,等等。
实行家庭农场承包,是垦区最为深刻的改革之一,为了使这一改革与国营大农场的条件和大农业的前景相结合,各农场又根据本地实情进行了配套改革。多种多样因地制宜的承包经营管理,已成为江苏垦区管理体制的突出特征。根据条件、生产项目的不同,有的实行分户承包,有的实行大队与家庭农场双重承包,有的兴办“机农合一”的机械化小农场,还有的让能人牵头,邀伙承办联户农场等。
农垦过去是单一的生产组织,农工分割,农商脱节,产供销缺乏内在联系。进入80年代,江苏垦区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建立起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管理体制,减少了农副产品加工的体外流转,较好地解决了农副产品因农时季节和市场变化而引起的大起大落问题。记者在临海农场就看到一份共100条的“农场经济责任管理条例”,对各层的经济责任作了详尽规范,尤其是坚持在年初就把统一供应的农用物资价格和统一收购的农产品价格告诉农工,这一整套“内部价格体系”真正体现了计划与市场的结合。农工“一年早知道”,都表示满意。制度是成熟的标志,可以说,江苏垦区的各项改革,是趋向完善和成熟的。
    向服务要生机 向科技要效益
服务体系齐备,是农垦不同于农村的一个特点。是否充分发挥服务体系的作用,是农业能否有生机的一个关键。江苏农垦这些年着力建设起三个大的服务体系。
一是农用物资和农产品供销服务体系。垦区各农场都设有经营服务型的物资公司,第一位的任务是组织生产资料供应,保证家庭农场的生产,并保证收购和销售小农场的农副产品。
二是农机服务体系。在改革中垦区没有把已经形成的农机生产力简单分掉,而是想方设法让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垦区人说:“建立健全农机服务体系本身就是改革。”现在垦区的大田作业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按季节农机服务到田头已成为制度。当然,服务是有偿的,因而农机服务部门本身也有了活力。从1986年起,垦区每年投入500万元更新农机设备,全垦区农业经营的机械化程度已达75%,“三麦”、大豆等达95%。
三是技术服务体系。目前,全垦区已形成完整的技术服务网络。原来只是专家们书本上的“叶龄模式”,这几年成了家庭农场进行田间管理的“施工图”,家庭农场按“图”管理,就能获得稳产高产。
据有关部门介绍,我国农业增长中,科技进步的贡献份额约为30%左右,可在江苏垦区,这一指标已达60%,相当于美国的水平。先进的科技带来了高效益。近年来,垦区在品种、耕作、栽培、植保等各方面都大量引进新技术,仅上面提到的“叶龄模式”一项,就累计增产粮食4亿公斤以上。1989年,垦区的棉花单产已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1公斤,“三麦”亩产高出33公斤,不仅涌现出一批吨粮田,还出现了一批亩销售收入达2200元的高效益农田。
高效益自然带来高收入,记者在新洋农场看到,农业工人的年收入已达4100元。在这里,谁能说务农赔钱,吃亏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