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花团锦簇的事业——记苏州东吴丝织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5-07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国家一级企业风采

  花团锦簇的事业
——记苏州东吴丝织厂
本报记者 龚永泉
走进苏州东吴丝织厂的样品室,简直就像进入了一个百花园: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塔王”声誉的塔夫绸色泽绚丽,质地细腻;被外商喻为“东方艺术之花”的织锦缎富丽堂皇,雍容华贵;成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苏厅装饰用绸的夏云绡则潇洒飘逸,云蒸霞蔚;还有那五彩缤纷的仿真丝绸,惟妙惟肖,足以乱真……这个厂常年生产60多个品种、400多种花色的丝绸,一半以上销往80多个国家和地区。
“要保证几年后也有肉吃”
东吴丝织厂成立于1919年,经历了拉力机、铁木机、全铁机几个阶段。1984年,上任两年的厂长陈惠卿看到了潜在危机:绝大部分织机已进入“更年期”,若不及早采取措施,几年后就会捉襟见肘,不可收拾。他吃不香,睡不实,同各方面人士商讨,决心向更新设备要后劲,他盯上了国外80年代先进水平的喷水织机。可引进100台这种织机,就需要贷款1700万元哪!消息传出,全厂哗然:“才过几天好日子,就想折腾!”“欠下那么多债,猴年马月才能还得清?”……
在全厂中层干部会上,陈惠卿扳着指头剖丝析缕:“我们不能光顾眼前有肉吃,还要保证几年后也有肉吃,否则,只守摊子不创业,后人是要戳我们脊梁骨的。”干部们先统一了认识。
新织机进厂了,工人们心里没底儿,不知洋设备带来的是祸还是福。陈惠卿则抱着首战必胜的信念,同工人和技术人员一起连轴转,整整在安装现场泡了8天!小伙子们都累得腰酸背痛手发麻,年过半百的陈惠卿更是浑身像散了架。但他一直强打着精神,坚持在现场“督阵”。100台喷水织机提前一个月投入了试生产,5个月获利润180万元,占东吴厂当年利润的25%。事实胜于雄辩,疑虑和指责烟消云散,变成了一片赞扬声。以后,厂里又引进了96台喷水织机和40台剑杆织机。新设备与老机器相比,不仅工效提高数倍,而且噪音大大下降,女工们在车间再不用扯着嗓子喊了。
目前,该厂60%生产能力的技术装备达到了国际80年代先进水平,同时造就了一支能操作先进设备的职工队伍,企业储备了一批国内领先的丝绸新产品,这个具有70年历史的老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温馨的“第二家庭”
在厂区徜徉,看到这个厂宣传橱窗特别多,有全国、省、市级劳模光荣榜,有优秀政治思想工作者榜,有共青团工作之友榜。在反映厂内文体活动的橱窗里,照片中背景横幅上的大字引人注目:“第二家庭”演唱会。原来,这个厂职工习惯把自己所在的班组亲切地称为“第二家庭”。一位女工说,同班组成员在一起的时间,超过了跟兄弟姐妹在一起的时间。
班组是企业的基础,仿照国家对企业的升级考评,东吴丝织厂开展了班组升级活动,建立起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基础工作三大类16项的班组综合考核体系。这个厂连续3年对班组长、工会组长、民主管理员、质量核算员、安全生活员实行轮训,使他们提高了工作水平。比如,有的班组长把家访由以前的告状变成了报喜:职工评上了先进或做了突出的好事,上门报喜;长期拿不到奖金的青工,第一次拿到奖金,上门报喜;后进青工,有了点滴进步,也要上门报喜。
班组长被称为“兵头将尾”。作为“兵”,他们最了解生产中的问题;作为“将”,他们最了解职工的思想脉搏,班组长在生产上带头,工作方法对头,不少班组形成了和谐向上的人际关系。“早晨上班看脸色,中午吃饭看饭量”,职工有了思想问题,班组长能主动谈心解疙瘩;职工家庭有了困难,其他成员都能伸出友爱之手,排忧解难送温暖;班组长领回了参加全厂性活动的任务,班组成员齐声响应,为班组长撑腰,想方设法为本班组去拿名次,争荣誉。这个厂大多数文体活动都是以班组为单位进行的,有班组知识竞赛、厂歌班组唱和“第二家庭”演唱会等。厂党委副书记商大民把这称之为:“厂里搭台,由班组长们唱戏,让他们有展现才干的机会”。
目前,这个厂190多个生产型班组,有两个达到了二级标准,5个达到了三级标准,另有14个班组通过了1989年度的班组升级预考评。班组升级保证了企业升级,企业升级又推动了班组升级,形成了良性循环。
在这种“循环”推动下,东吴厂不断地上升,上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