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一抔黄土塑中华——军人雕塑家仇志海剪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5-06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当代军人风采

  一抔黄土塑中华
——军人雕塑家仇志海剪影
谭道博
他本不可能成为雕塑家的。
——他在旧中国14年,讨了7年饭。他第一个名字叫“花子仇”;
——他没进过美术学院,和雕塑的唯一接触,是跟那位不知名的捏面艺人讨过几天饭;
——直到1956年,他已经是人民解放军战士了,也只会写自己的新名:仇志海。
“仇志海怎么会成为雕塑家的呢”?连著名雕塑大师刘开渠也这样问。
他确实成了一位名噪海内外的著名雕塑家。他以自己的近万件作品,构建了一座恢宏的凝固的艺术巨廊。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家协会理事……
在通往艺术殿堂的道路上,仇志海筚路蓝缕,艰难地探索着。他去黄河滩上扒开冻层挖来黄泥,就在他的一间斗室里不分白天黑夜地雕着塑着。他啃着大饼跑到延安,他嚼着煎饼扎进沂蒙山,他和战士一样蹲在连队里,他不吃不喝守在“四·五”悼念周总理的天安门广场上。他雕出了《延水长流》,他雕塑了马克思、鲁迅、左权、刘胡兰、王杰、李四光等数不清的伟人英雄。他昼夜不息百易其稿,以泪和土千雕万塑,以《鞠躬尽瘁》为题,终于把周总理深夜仍手握话筒的亲切身影,留在了美术馆、博物馆和各类报刊里,送到了千家万户。一位老人说,每次见到仇志海雕塑的周总理像,便要情不自禁地吟诵“铮铮铃声响,切切话语亲;浩浩长空夜,昭昭总理心”的诗句。
曾几何时,一些生吞活剥嚼了点洋文化的人,开始咒骂起中华民族文化,从绵绵黄土直到祖宗先人。黑塔似的仇志海心在滴血:他们知道4000到1万年前的祖先,就以聪明才智把当时唯一的文化形式——黑陶雕塑创造得那么璀璨,成为人类公认的艺术瑰宝吗?“真正有力量的发言,是把民族的优秀文化发掘出来,以此为基础创造出我们无愧于时代的艺术。”仇志海觉得自己应该担起这个责任。他把家中全部积蓄1.8万元揣到怀里,壮士出征般地去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发掘地,真正“寻根”去了。
1.8万元只够买一台机器,他就以全部家当担保,又贷了6万元的款。他以扶贫的名义,到龙山文化黑陶发掘地之一的向阳河村建起一座土窑。他和徒弟们在祖先生活的黄土地上搭起茅棚,以避凄风苦雨。他白天发掘研究那时的烧制技术,夜晚就研碎成堆的陶片,然后试验着整制雕塑。一天天,一夜夜,窑火陶烟黄泥红焰,风吹日晒雨淋霜欺,终于苦到这一刻,第一窑沾着松枝清香、泛着墨玉清光的黑陶烧成了,重现出5000年雕塑神韵。他倒下了,30多个日夜的辛劳,把他累倒了。
“民族的文化是辉煌的,但捧着祖先的陶器,就去喝庆功酒的人,还不是民族的优秀子孙。”仇志海的誓言掷地有声。他的目标是要让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之光,射进现代雕塑的殿堂。
他领着儿子仇世森,又扑向那块黄土地。他以诗言志“土窑霜冬立,塑作泪心寒;几度熬春秋,拚将血洒干;明世传古艺,盛朝开新篇”。直到在祖先黑陶文化的基础上创造的超薄黑陶烧制技术,在第38届尤利卡世界发明博览会上一举获得金奖,他才有机会喘了一口舒心的气。
省级奖,军区奖,文化部奖,国家奖,世界奖;到台湾、香港展览,到新加坡展览,到日本展览,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惊叹他何以能把黄土发挥到如此限度:80厘米高的黑陶形器,竟能通体薄如纸张;越来越多的收藏家惊奇他何以能让中华黄土这样地油亮可爱,仿佛那里就蕴藏着从远古到现在。
他还有心事。他把1万元收入捐给培养他的连队,又把1万元捐给另一个连队,让年轻的战友从丰富的文化生活中汲取精神营养。他又开始奔忙了。他想在有生之年,筹建一座充分展示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雕塑陈列馆。那里的建筑要民族化,那里的展品当然也要民族化,连馆外的雕塑林也要民族化。或者说那就是整个一尊伟哉中华的大雕塑。千秋万代子孙后人,只要步入其中,就应当感知到民族精神如虹如日生生不息……
他在用一抔黄土雕塑中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