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重访开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5-07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出访归来

  重访开城
王殊
4月初,应朝鲜裁军与和平研究所的邀请,我又来到了朝鲜的古都开城。37年前,为了采访朝鲜停战谈判,我在这里住过一年多。现在,开城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北高大的松岳山依然青翠可爱,山脚下谈判代表团住过的小村庄已无踪迹可寻,取而代之的幢幢楼房,与市区连在了一起。城市的南大门仍保持着高丽王朝的古色古香的风貌,但如今两条宽阔大道在此交叉,在四面高楼的包围中,显得有些矮小了。原是城区现在处于市郊的一条小街上的旧式平房,经过修缮已改建成一座古典式宾馆。望着这些房屋的飞檐木梁、镂花栏杆和落地门窗,特别是睡在温暖的地炕席子上时,我又忆起了过去在这里度过的那些难忘的日子。
如今的开城,已是旧貌换新颜。曾经弹坑累累的山坡上幼松成林,饱受过战事摧残的高丽参田上的遮阳小篷也已焕然一新。市内的十字街宽阔清洁,街道两旁高楼林立。我曾看过歌剧的小剧院已经扩建,我曾采访过的小学校也拆除了简陋的平房,盖起了3层大楼。只有市郊曾作为停战谈判所在地的来凤庄,依旧保持着雍容富贵的宅园面貌,一棵苍劲的古松,昂然挺立在庭院里的石砌花坛中央,掩映着这所飞檐木柱的宅第。朝鲜停战谈判从1951年7月10日起在这里开始,但由于美方拖延,44天内只达成一个有五项议程的协议,后来又中断了63天。等美方发动夏季攻势在“伤心岭”吃了败仗之后,停战谈判于10月10日复会时,会址从来凤庄迁到了开城以南约20公里处的板门店。
松岳山下曾作为志愿军谈判代表团驻地的房屋,尚依稀可辨。当年主持谈判的李克农同志和他的助手乔冠华同志,都在这里工作和居住过,后来,到开城参加停战协定签字的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同志也曾住在这个宅园里。当时,李克农同志是外交部第一副部长、军委情报部长,他血压很高,并有哮喘病,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坚持工作,直到停战协定签字。乔冠华同志是外交部政策委员会副会长、国际新闻局局长。当时他们对外都不出面,同志们称他们是“李队长”和“乔指导员”。岁月流逝,李克农同志早已逝世,彭德怀同志和其他同志也相继过世了。但他们在艰苦的战争条件下表现出的对事业的忠诚和对工作的负责精神,却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记忆中。
在因停战谈判而著称于世的板门店,仍能感到一种紧张的气氛。在军事分界线上,4个长方形的简易房整齐地排成一排,中间两栋是双方谈判用的,房子两头各有一个门,供双方人员进出。两边两栋是中立国监察委员会用的,分别由朝方警卫人员和美军宪兵站岗。停战协定签字已过去许多年,但和平协定还是遥遥无期,板门店依旧是双方对峙的地方,谈判仍在时断时续地进行。不过,现在谈判的地方是停战协定签字后迁移过来的,相距一公里多的原谈判所在地已成为纪念场所。过去进行谈判的小房子和举行签字仪式的大厅已修葺一新,房前的空地上栽满了松树,房子里的陈设如旧,各种文字的停战协定复制件,珍藏在玻璃柜里。板门店本是平壤到汉城公路上的一个小村,但正好处在双方的交战线上,因此双方同意将谈判地点由开城迁到这里,直到1953年7月27日签署停战协定为止。
37年来,这条军事分界线仍然只是一条停火线,没有能够实现真正的和平与稳定。特别是,对方在这些年里又筑起了一道布满火力点的水泥墙,更加深了对立和分裂。在板门店看到这些令人惋惜的情况,不禁深感和平的来之不易。现在不是很多方面都对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表示关注吗,为什么不认真努力寻找正确的途径实现朝鲜的和平与统一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