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大企业大作为——吉林化学工业公司不断开拓进取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5-08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吉化系列报道之二

  大企业大作为
——吉林化学工业公司不断开拓进取纪实
本报记者 段心强 李安达
“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并不是资本主义企业的专利。社会主义企业完全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达到更高的水平。吉化作为国家的大企业,应有大作为——要建设中国的‘杜邦’。”吉化领导班子雄心勃勃,毫不掩饰地讲出自己的追求。
几年来,吉化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开拓经营,稳定发展,一步步走向自己的战略目标。
    推进技术进步
吉化认为,科技进步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企业大有作为的基础。因此,他们时刻注意自己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充分发挥优势,改造煤化工老装置,完善石油化工新装置,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使老企业焕发了青春。原来,吉化的不少装置超期“服役”,投入多、产出少、耗能大,生产水平低,产品质量差,竞争力不强。因此,他们首先改造和革新老装置,降低能耗,消除污染,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效益。电石厂的两台焦炉由于密封不好,烟灰缭绕。他们采用气封炉门新技术,两座焦炉74个炉门全不再冒烟,被冶金部评为“红旗焦炉”。染料厂的苯胺装置用铁粉还原法生产苯胺,产生大量污水。他们开发了硝基苯加氢制苯胺的新技术,消除了铁泥污染。电石厂乙醛装置用乙烯法代替汞法生产后,既消除了污染,又降低了消耗。1985年以来,全公司投资6.3亿元,完成技术改造271项。
在技术改造中,吉化还采用先进技术,建设新项目,进行深加工。70年代,他们建成一座年加工量250万吨的炼油厂,但由于装置不配套,产品种类少,耗能高,效益低。几年来,他们新上了气体分离、溶剂脱沥青、重整加氢等装置与其配套完善,进行深加工,使油品由12种增加到22种,综合能耗下降了52.7%,每吨原油创利税提高43.8%。年产11.5万吨乙烯等新装置投产后,又开发建设了丁烯氧化脱氢、高抗冲聚苯乙烯等6套装置与其配套,使产品结构趋于合理。在正进行的全面技术改造中,公司从实际出发,制订了技术改造总体规划,其中包括大吨位、原料型品种和精细化工产品的开发,正在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实施。
他们坚持自力更生进行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吉化现有科技人员6134名,其中有高级职称的689人,有中级职称的1669人。1978年以来,他们共开展科研项目560个,已取得成果263项,研制出新产品100多种,其中70种填补了国家空白。被称为“五朵金花”的年产2.75万吨甲基叔丁基醚装置、2万吨硝基苯加氢装置、千吨有机硅装置、1.2万吨异丁醛加氢装置和日处理能力19.2万吨污水处理装置,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科技投入,形成良性的增值循环,走上依靠科技兴厂的道路。在引进国外技术中,也坚持自力更生。尽量引进软件,不引进硬件。注意消化吸收,为我所用。比如在引进的乙醇装置中,他们对设备和工艺流程进行改造,使这套装置的医药用酒精由30%增加到100%,一年提高经济效益近300万元。
吉化从不把人才和技术看做单位所有,而视为社会主义中国的财富,千方百计让这些人才和成果释放出最大的能量。有史料记载,他们向全国输送2万多名技术、管理干部和技术工人,推广、转让科技成果218项。新疆化肥厂建厂七年,亏损几千万元。吉化化肥厂应邀抽调骨干力量,由党委书记和副总工程师带队奔赴新化,与该厂职工共同奋斗,使新化当年第一次实现年产合成氨6.8万吨的设计能力,结束了亏损历史,开始了年年盈利的新篇章。
    发展企业集团
在实践中,吉化公司领导清楚地看到,社会主义企业只有具有了一定的规模,才能优化产业结构,组织专业化生产,形成强大的生产力。因此,他们先与一些中小企业进行紧密型联合,后又兼并,形成企业集团。1989年5月,他们采取有偿的方式,把辽源市12家医药化工企业纳入公司;同年7月,又以资产经营一体化的方式,将1987年联合、承包的吉林市13家化工企业接纳为本公司成员;同时,他们还打破行业界限,以承担债务的方式,把多年亏损的吉林重型机器厂兼并过来。从而,吉化成为跨行业、跨地区的大型企业集团。
新的企业集团迅速调整了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促进了专业化大生产。原来,吉林市13家化工企业和辽源市12家医药化工企业,为了解决原料来源,不得不建设一些配套装置;吉化为了搞产品深度加工,也要上项目、建装置。这样往往形成企业“小而全”、“大而全”的格局,造成人、财、物浪费。比如,原辽源市石油化工厂为了增加破乳剂产量,需另投资上一套装置,与破乳剂工程配套。吉化把这个厂兼并后,重新规划,供给配套原料,既可节约几千万元的投资,又促进了专业化生产,破乳剂年产量可达3500吨。
在企业集团中,吉化还使大企业资金、物资、人才、管理等优势迅速发挥作用,带动中小企业发展,提高群体素质和群体效益。过去,吉化和吉林市的13家中小化工厂同吃一江水,但由于受体制上条块分割的限制,吉化公司原料多而深加工能力不足,吉林市13家工厂加工能力强而缺原料,双方的优势和潜力都没能发挥出来。兼并后,企业集团内部进行了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把基本化工原料生产与产品深加工结合起来,使企业的个体优势转化为群体优势,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优势。原来,吉林市13家化工企业装置开工率仅有50%多。兼并后,利用公司主体的原料优势,开工率提高到90%以上,经济效益明显增长。1988年与1986年相比,13户企业的产值增长35.2%,利润增长141.7%,利税增长95.78%,企业留利增长4.3倍,职工人均收入增长82%。比如木糖醇厂产品在国际上畅销,原料和销路都不成问题,但由于管理混乱,却连年亏损。吉化对其兼并后,一方面整顿纪律,严格制度;同时开展技术改造。没多久,就使这个死气沉沉的企业焕发青春,1989年盈利近百万元。
兼并企业,扩大了吉化的经济规模,为向生产经营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开辟了广阔天地。同时,由于企业集团是以国家骨干企业——吉化为依托,这就保证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坚持改革和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发展外向经济
1985年10月,经国家批准,吉化成立了工贸结合的进出口公司,开始了自己搞外贸的历史。创业初期,吉化外贸缺乏经验,不少人坐的是没底的轿。他们坚持在干中学。1986年广州春交会,进出口公司从经理到业务人员,每天都站在化工外贸几个门口,向外散发货单,介绍产品特点,最后的成交额多达几百万美元。
国际市场像魔方,变幻莫测。依靠产品的高质量和低成本,才能玩魔方于手掌之上。因此,他们在生产中,保质量,降成本;在交易中讲速度,保信誉。比如,吉化染料厂生产的H—酸,发挥质量高、成本低的优势,价格敢升敢降,在国际市场上取得很大的主动权。有个国家见H—酸畅销,建很多工厂,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吉化把自己高质量的产品大幅度降价,吸引住客商,逼得这个国家十多个生产厂或停产或转产。
在对外贸易中,吉化还不断搜集经济信息,开阔眼界,以国际市场为导向,扩大自己的生产领域。他们以染料厂做为产品出口创汇的主要基地,扩大畅销产品的生产能力,逐渐形成了染料、染料中间体、有机化工、无机化工四个出口产品系列。同时,运用外贸自主权,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他们引进丁二烯技术“软件”,改造自己的装置,使蒸汽消耗下降了一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每年节约蒸汽5.4万吨,价值400多万元。
吉化还深深懂得,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上,唯有生产、经营灵活,才能取得驾驭市场的主动权,为此,他们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决策。国际市场急需酸性黑10B染料,他们闻讯马上组织生产,使之成为俏货。到1988年,仅染料厂的40多个出口产品中,就已有17个是根据市场变化开发的,因而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一位香港客商说:“在中国如不和吉化作生意,就等于没有同中国做化工生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