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中办调研室调查研究甘肃农业情况 新华社就此事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 只要实干就有出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2-03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

  中办调研室调查研究甘肃农业情况
新华社就此事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
只要实干就有出路
本报讯 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去年11月赴甘肃省调查了解农业情况。新华社2月2日转发了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关于甘肃省连续七年粮食稳定增产的调查报告摘要(其主要内容本报于1月18日第五版曾作过报道)。调查报告提供的材料表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1983年以后这7年,甘肃农村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粮食连续7年稳定增产,年均递增4.3%,与全国粮食生产连续4年徘徊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同期,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5%,高于全国平均速度。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人均纯收入由1982年的174.2元增加到1989年的375元,2/3以上的农户有了一定的粮食储备。
为此,新华社发表题为《只要实干就有出路》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指出:甘肃省坚持不懈抓好粮食生产的成效,至少给人们以如下启示:
(一)对我国目前粮食生产状况的分析要用两分法,既看到问题的严重性,又要有充分的信心。我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没有完成计划,粮食生产形势是严峻的。如果今后几年没有大的突破,本世纪末人均400公斤粮的战略目标就很难实现。在治理整顿期间,期望于粮食价格和资金投入上有很大的动作,可能不现实。人口增加是刚性的,耕地减少一时还难以控制住。所有这些都说明,对粮食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同时还应看到,我国粮食生产的潜力也是很大的,特别是在人均耕地相对宽裕、粮食生产水平又比较低的北方和西部,潜力更大。甘肃的实践为农业落后省份的粮食生产,提供了朴素而可行的经验,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甘肃的条件很差,甘肃可以做到的事情,其他地方也应该能做到。
(二)现在在农业问题上应当特别强调实干。甘肃在粮食生产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如狠抓农田水利建设、依靠科技兴农、增加物质投入、领导重视、大家办农业等等,都是中央反复强调、反复宣传过的,并没有太多的新创造,只是把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凭着踏踏实实的苦干,逐项落到了实处。只有实干,才有出路,这就是甘肃经验的简练概括。由此我们想到,今后我国粮食工作和整个农业有望获得突破,最重要的还是要发扬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
(三)抓主要矛盾,因地制宜,找准路子,既要多管齐下,又要重点突破。农业及其粮食生产水平是一定时期生产力的综合体现,包含多重因素。各地情况不同,这些因素中的主次之分也不同。在甘肃,要提高粮食产量,必须首先克服农作物生长条件差、干旱缺水这些根本的制约因素。甘肃从自身实际出发,抓住了主要矛盾,把农田水利建设放在农业生产的首位,以此为突破口,运用政策,引导资金、科技和劳动的投入,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四)对农民的富裕程度要作客观的分析,注意保护农民的利益。在目前主要农产品价格仍然偏低,农民的经济实力还很脆弱的情况下,要想鼓励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入,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在对农民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努力强化农业服务体系,理顺各方面关系,转变干部作风,为农民排忧解难,为农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以缓解农副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比价不合理的矛盾。二是要求各有关方面顾全大局,不要因为急于办许多事情过多向农民伸手,对于向农民的摊派要认真清理,不合理的要坚决制止。
(五)增强宏观调控能力,尽可能处理好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关系,避免农业生产与销售的大起大落和由此带来的农民利益的严重损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