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坚持正面引导 加强思想教育 清华毕业生分配工作扎实细致 今年毕业的一千六百名学生去向大都落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5-09
第3版(综合)
专栏:

  坚持正面引导 加强思想教育
清华毕业生分配工作扎实细致
今年毕业的一千六百名学生去向大都落实
本报北京5月9日讯 记者魏玉凤报道:今年是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清华大学在毕业生分配工作遇到一定困难的情况下,采取切实措施,使1600名毕业生的分配单位已大部落实。
清华大学认真贯彻国家教委有关毕业生分配改革的精神,把毕业生输送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近两年,该校每年约有60%的毕业生奔赴生产第一线,10%的学生到了边远省区,基本做到了用人单位、学校、学生三满意。
学校近年来组织干部、教师前往一汽、二汽、宝钢、攀钢、吉化等企业共同商量如何把学生输送到第一线工作,并请企业来校介绍情况,解答问题。攀枝花钢铁公司总经理亲自出马来校作过报告。第一汽车制造厂甚至把新生产的汽车开到学校来让学生参观。今年,新疆独门子炼油厂的同志主动来清华招聘毕业生,特意带了一套他们厂的录像片,给学生播放,吸引了很多学生。
清华大学商同急需人才的国家重点企业,在学校设立定向奖学金,吸引学生到这些单位去工作。一汽、二汽、吉化、华北制药厂、长江动力公司等分别在清华三、四、五年级有关专业设立了奖学金,现在已有“定向”毕业生去这些单位工作。
从1985年开始,清华每年都要召开一次供需见面会。今年这次供需见面会约请了200多个单位,结果来了300多个。用人单位真心实意要人,学生实事求是报名,两天就按政策签定协议480个,比去年招聘会多签了200多个。
清华十分重视做毕业生分配的基础工作。该校建立了近2000个用人单位的信息库,每年8月份就向各省、市、自治区及有关单位发函,介绍下届毕业生人数、专业及分配办法,以便他们及时提出需求信息。清华今年发函2000多份。
为了提高分配工作的透明度,清华大学实行需求信息公开,为学生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学校公布收集到的社会需求信息,让所有学生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选报单位;不允许学生自找单位,也不允许用人单位不通过学校直接录用学生。报名到同一个单位的所有学生,同时在用人单位面前亮相,实行择优录用。由于学校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学生对分配有了信心,工作就越做越顺。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也“开放”一些最热门的地区和用人单位,毕业生不分自身来源和地区均可应聘。这为全体学生特别是来自边远地区的学生创造了又一个竞争的机会。
在毕业生分配工作中,清华大学坚持服从国家需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把学生的志愿和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在当前一些学生不愿到基层工作的情况下,清华大学坚持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和思想教育。学校要求班主任、辅导员及负责分配工作的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去,同学生座谈,介绍社会需求情况,开展咨询活动,宣传分配的方针、政策,运用典型事例,引导学生按照国家需要,考虑自己的具体条件,选报志愿。平时该校还注意通过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就业的指导教育;在实习过程中进行热爱专业、到生产第一线工作的教育,使学生打消了不切实际的想法,自觉自愿到基层去。
清华大学有一支得力的负责分配工作的队伍,他们严格执行政策,对毕业生分配发挥了导向作用和保证作用。在今年举办的供需见面会上,40名同学同报一个单位,该单位想录用4名,学校发现其中1名不是学校推荐的,没有同意,并主动承担起对这位学生的说服解释工作,既坚持了制度,又使学生受到教育。
清华大学实行的一些切实可行的规定,也保证了分配工作的健康发展。针对供求关系的不同,他们做出不同的规定:对学生选报志愿较多的一般单位来校直接招聘时,限定其招聘的专业、人数和生源。对重点建设项目和边远地区来招聘学生,则不限专业、人数和生源。学生如认为回乡不能很好发挥作用,可到地处偏僻的国家重点单位去工作。
清华大学从1985年起规定,凡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后可自愿保留其入学资格,到生产、设计第一线工作2至5年后再回学校学习。几年来,已有500多名学生保留研究生入学资格,到生产、设计第一线工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