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各方配合搞好高校毕业生分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5-09
第3版(综合)
专栏:

  各方配合搞好高校毕业生分配
本报评论员
清华大学近几年来认真搞好毕业生分配工作,积极向生产建设第一线输送合格人才,做到了用人单位、学校、学生“三满意”。他们急毕业生之急,从学校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做工作的精神值得赞扬。
这两年来,高校毕业生分配工作面临着一些困难。治理整顿期间,一些单位录用毕业生的积极性有所降低;现行毕业生分配体制与人事制度的某些政策、措施不够协调;高等学校一些专业设置与社会需要不相适应,有些专业培养的人数过多,这些矛盾这两年突出起来了;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边疆、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和面向农村的思想教育及具体措施不够;一些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和工作志愿脱离社会需要。这些问题如不解决,不仅会影响毕业生的合理使用,也会影响在校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校、应届毕业生、毕业生家长和社会各有关方面互相配合,共同作出努力。
清华大学这几年一直把工夫下在面向基层方面,用很大气力沟通同基层单位的联系,广泛掌握基层对人才的需求信息。
清华每年有那么多的毕业生分配到基层、边远地区去工作,不仅说明学校抓国情教育,教育学生到基层去、到生产第一线去,把个人理想同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的做法是有成效的,也说明多数毕业生是既有远大理想,又有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的。这里的关键是各方配合,做好工作。成才,为人民建功立业,这应当是青年人普遍的志向。严格说来,大学毕业甚至研究生毕业并不等于已经成才,而只是为成才打了基础。要成才,还必须在各项事业中艰苦奋斗,从一点一滴做起,逐步地有所创造,有所贡献。要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人才,就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面向社会的实际需要,否则将一事无成。大量事实表明,艰苦创业最能成才,国家需要的地方最利于成才;人才相对过剩的地方未必有利于青年人成才,脱离实际的岗位容易使人虚度年华。有抱负的大学毕业生,应该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到生产建设第一线去,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走正确的成才之路。
高等学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智力资源。不久前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现在的大学生是跨世纪的人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将落在他们肩上。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我们当前进行的治理整顿,目的在于实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经过治理整顿,我国的各项建设事业将更加倚重于智力,倚重于人才。在治理整顿期间作好智力、人才的充分准备,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主动和优势;反之,就可能造成知识力量不足而陷于被动的局面。从全局看是这样,从每个单位来看也是这样。作为用人单位既要考虑今天,又要考虑未来的发展,要积极创造条件接收毕业生,认真负责地安排他们的工作,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