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韩素音的俭与不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5-09
第3版(综合)
专栏:

  韩素音的俭与不俭
张小湖
她留一头灰白的短发,穿一身黑布连衣裙,蹬一双中国布鞋,没有化妆,不戴首饰……这是记者对著名英籍作家韩素音女士的描述。她和她的丈夫住在富有的瑞士洛桑,但没有自己的小汽车,出门坐公共汽车;她家没有电视机,更没有空调;却拿出钱来订阅了中、印、英、法、美5国报纸(见1989年9月29日《经济日报》)。
让我们的某些同胞听了这样的事是难以想象的。像韩女士那样的名人,在那样的国度里,有一辆私人轿车是最起码的,宁可不订那些报纸,一台彩色电视机是必不可少的!如同在我们中国,兜里有了钱,且小有名气,连一辆像样的自行车也没有,是无颜走到人前去的!
以物质享受为“第一需要”的人,当然不能理解韩素音,更不能理解韩素音的成功“秘诀”。她说,瑞士人之所以喜欢她,是因为她俭朴,认为是一种美德;如果她挥霍,反而会被人瞧不起。其实岂止瑞士人喜欢她,她所受到的敬重是有目共睹的。人们敬重她的品德,对世事判断的准确性,不随波逐流,富有正义感。而这一切,都是源于她的刻苦学习,不倦地探索并提出新问题,研究、解决新问题。一句话,得力于她的好学、求知精神。而知识的积累及其丰富“养分”,反过来使她成为更高尚、更俭朴、更让人喜欢的人。
在物质享受为“第一需要”的人的眼睛里,订报纸(尤其订那么多报纸)纯属“浪费”。韩素音恰恰在这一点上是大方、不俭的,肯花本钱。那些人却相反,追逐物质享受时不惜大把花钱,在精神生活上却是抠了又抠,舍不得花“冤枉钱”。其结果是精神上贫乏空虚,越贫乏空虚则越是追逐物质刺激。
韩素音的不俭与她的俭一样,都是人们崇尚的美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