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上下一心渡难关——记襄樊市干部群众的精神风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5-09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上下一心渡难关
——记襄樊市干部群众的精神风貌
吴江宗
“我们面前有困难,困难面前有我们!”这是湖北襄樊市领导为振兴襄樊经济喊出的响亮口号。
马年伊始,市委、市政府领导马不停蹄地跑了市区和部分县(市)的几十家工厂,特别看了17家困难企业。去年以来,襄樊市的不少企业被资金紧张和市场疲软两把钳子夹得喘不过气来。到年前,市区有17家工厂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8000多职工欠发工资100多万元。面对严峻的经济局面,有的唉声叹气,有的怨天尤人……
调查中,他们也发现了在困难面前努力爬坡的先进典型:
一个是集体小厂——老河口粮食制品厂。这个只有89名工人的街办企业,到1985年累计背上12万元的贷款债务,52人干活,还要养30多名退休老工人。面对困难,女共产党员丁新兰挑起了厂长的重担。她依靠全厂工人,艰苦奋斗、勤俭办厂,4年时间,还清了贷款,有了积累。去年这个厂产值突破百万元,在困境中仍有长足发展。
一个是老河口化工三厂。这是一个拥有240多名职工、153万元固定资产的小型国营企业。1984年一场大火,把这个厂26.4万元的财产化为青烟,到1987年这个厂亏损16.8万元,上门讨债的排成串。在这种危急的形势下,一伙年轻人站了出来,28岁的吴剑鸣当了支部书记兼厂长、26岁的吕福恒当了支部副书记、27岁的向杰和29岁的张建新当了副厂长。他们认定:依靠群众,振奋精神,就没有过不了的火焰山!就是以这种精神,他们带领全厂工人,勒紧裤带大干了3年,产值、利税连续3年以平均56.6%的速度递增,人均创利税14937元,全员劳动生产率72894元,产品质量超过二级企业标准。
同在一个大环境下,为什么有的企业滑坡,有的企业能爬坡?这个问题引起了市委书记章治文的深思。
在市委常委会议上,章治文提出了振奋精神问题。他说,在困难面前是丧失斗志、徘徊观望,还是振奋精神、迎难而上?至关重要。典型事例说明:如果企业精神状态差,就垮了;如果企业精神状态好,就有希望闯过去。一个市也一样,只要振奋精神依靠群众,积极想办法改变环境,解决难题,就能够渡过难关!
常委会后,襄樊市几套班子的领导都行动起来,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现场办公。湖北化纤厂、295厂、3542厂、襄樊卷烟厂……哪里有困难,哪里就能见到书记、市长、常委的身影。其中市、县两级党委常委138名,有125名建立了自己的联系点。4000多名机关干部在他们的带动下,也“沉”到了第一线。很快,一条条切实的措施出台了:
——加快新产品开发。他们从去年投放市场的218种新产品中,筛选出涤纶帘子布、轻型客车、轿车轴承、高效杀菌洗涤剂、高压钠灯等100种新产品优先发展,形成批量。
——强化管理,提高素质。他们把1990年定为襄樊市“产品质量年”,力争创省优产品50个、部优20个、国优1个;创国家二级计量企业10个,一级企业1个。
——调整企业组织结构。
兼并。“月亮带星星”,“星星捧月亮”,20家效益好的企业兼并了20家困难企业。
帮带。30家优势企业从资金、技术、物资等方面帮带困难企业。
联合。工艺相近的企业实行产品协作、来料加工、产品扩散等形式的联合,发挥群体优势,提高经济效益。
解体分流。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发展无前景的企业,实行企业解体、职工分流。
对口支援。为了帮助乡镇企业摆脱困境,全市组织了200家市属企业,派出500多名技术管理人员,对口支援200个乡镇企业,解决各种技术难题750多个,开发新产品60多个,培训干部7000多人。
——稳定企业,对停产、半停产企业,优先解决燃眉之急。市政府拿出93万元为17家困难企业支付工资。组织这些企业采取组织技术人员和工人对外承包、劳务输出、调整归并等办法,广开生产门路,改善企业经济状况。
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实实在在的措施,引起了巨大的连锁反应,整个襄樊市动起来了,上上下下,发扬各具特色的企业精神,克服种种困难,实现新的飞跃……
有人归纳出五种精神:主人翁精神、无私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钉子精神、求实精神。发扬“五种精神”,迎着困难上,已经成为襄樊市干部群众大合唱的主旋律。
“我们面前有困难,困难面前有我们”,已成为襄樊人民的一个共同心声。前不久,湖北省委书记关广富高度赞扬了这种精神。他说:“生产滑坡也好,市场疲软也好,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气可鼓而不可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