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扣眼儿”里飞出的凤凰——访北京凤凰时装装饰品公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5-09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扣眼儿”里飞出的凤凰
——访北京凤凰时装装饰品公司
罗文胜
中国出口日本的服装为什么在日本市场总卖不出好价钱?一位日本商人曾毫不客气地指出:因为你们没有适合需要的装饰纽扣、工字扣、拉链、尼龙搭扣……所需要的辅料、附件几乎全得由日方提供。
纽扣,在庞大的服装家族中,担当着实用和装饰两大职能。“服装的眼睛”,表明了小小纽扣的地位。然而,在一些人眼中,纽扣总是小商品,因而注定了纽扣厂必然产值低、利润薄。
北京凤凰时装装饰品公司经理刘永祥的亲身经历也使他认定一点:市场上一点不起眼的小风浪,也足以把你苦心经营的纽扣世界掀翻!
1983年,47岁的刘永祥来到濒临倒闭的北京塑料纽扣厂(凤凰公司的前身)任党支部书记。做了30年童装的刘永祥,虽然被“扔”进了背气的“纽扣眼儿”,可他偏偏不服软。他处心积虑地改善经营,支持技术人员研制出国内首创的不饱和聚酯树脂纽扣;花血本引进65台(套)世界最先进纽扣生产设备;顶着压力整顿劳动纪律,使工厂走上正轨。两年努力,他居然成功了。1985年,这个厂的利润奇迹般地增长到100多万元,产品走出国门,进入了欧美市场……可是哪曾想,好日子只过了两三年,1987年国内市场骤变,本来聚酯原材料就短缺,各地新引进的生产线又纷纷争“食”。纽扣厂的日子越来越难过,有几个月竟不得不关机停产……
乍兴骤衰,使刘永祥感觉到继续把自己关在“纽扣眼儿”里没有前途。原材料紧缺、产品销售不畅、部分劳动力剩余……难题一古脑儿地堆在了他的面前。
刘永祥毕竟是刘永祥,经过反复思考,他跳出“纽扣眼儿”,推出了办厂的新战略:一业为主,多种经营。
纽扣厂靠近北海公园和什刹海,具有寸土寸金之地利。刘永祥决定将职工食堂的一部分改建为“五洲餐厅”,对外营业。第二年新春的爆竹声中,餐厅一核算,获利8.8万元;不仅如此,还安置了几十名生产线上减下来的职工。
为减少城市污染,纽扣厂生产线要搬迁到郊外。有人以为这下刘永祥可要大发地皮财了,至少能得2000万元。没想到他居然迁厂不“卖”地。在上级和有关部门支持下,他们把原来的厂房翻盖成了拥有65套客房的北海宾馆。又一批“待业”的职工在这个“新世界”里就业了。1988年底核算,宾馆、餐厅加上后来兴办的综合门市部,这条“服务线”居然获利70万元。
纽扣厂“鸟枪换炮”啦!当人们向巧渡难关的刘永祥竖起大拇指时,他回报的微笑中露出了一丝酸楚:之所以这样干,一半是为了职工的生计,一半是为了保住那8厘钱一颗的纽扣啊!
“北京塑料纽扣厂”带着20多年风雨的招牌,悄然换上了“北京凤凰时装装饰品公司”。有人嘀咕了:纽扣厂一直做纽扣,啥时做过时装装饰?身为公司经理的刘永祥心想:纽扣本身就是一种装饰,何况我做的不只是纽扣呢!
1987年底,香港万丰海棉薄棉有限公司总经理下榻北海宾馆,结识了刘永祥。半年后,合资的“北京亿丰海棉制品有限公司”诞生了。不久,第一批“亿丰”海棉垫肩随着中国服装,出口到了西欧、日本……眼下,一个合资的纽扣制造有限公司的筹建工作正在进行,即将引进的生产线将使凤凰“家族”增加新成员:高档金属纽扣、塑料金属组合纽扣、高档时装装饰品……
“凤凰”羽翼渐丰。然而,刘永祥心里明白,与服装这个纺织业的龙头产品相比,辅料、服饰品永远是个配角。“凤凰”要想展翅高飞,离不开“龙头”的牵引。如今,他们生产的纽扣,完全能满足苛刻的外国服装厂商的需要,但在国内,却至今未找到理想的“龙头”。对此,刘永祥和他的同事们感奋更甚于忧怨,他们正在积极地探索,探索一条中国式的辅料、服饰品与服装结合的最优途径。最近,中国服装工业总公司供销公司和“凤凰”联合开办的一个营业部就要开业,它想成为一条完整的“龙”,为服装厂家提供从面料到辅料的全套服务。
看到“凤凰”今天的光景,我不禁暗暗自问:如果当初不跳出“纽扣眼儿”,“凤凰”如今又会怎样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