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种粮大户的田园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5-09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农村人物志

  种粮大户的田园曲
本报记者 梁兆明
春耕大忙的日子,记者来到南粤“粮仓”之一的三水县。
传闻这县有位名叫何根和的种田能手,承包低洼瘦田50亩,三两年功夫就把它变成了高产肥田,去年平均亩产粮食超过了1吨!
何根和是横冲村人,中等个子,瘦削身材,47岁年纪。初次见面,他没把记者往家里让,而是领着记者直奔他那边远的承包田。
田野里,“铁牛”往来奔驰,正在突突地犁田耙地。一脚踩在田中,松软的肥土把整个脚都没了。
“这大片稻田原来是弃耕的低洼瘦田”,老何手一挥,笑哈哈地说:“现在已是高产吨粮田。”
7年前,何根和承包了这块无人问津的52亩薄地,除2亩干旱高坡辟为果园,种植岭南佳果番石榴外,其它50亩开垦为稻田。是怎么把薄田改造成为肥田的?
“烂田无烂产啊!”老何边走边说着。眼前是个大鱼塘,沿岸排列着11座猪舍,养猪400多头。何根和风趣地说:“这是肥料工厂。”
原来,老何在承包这块薄地后不久,又承包了27亩瘦水鱼塘,随即在鱼塘沿岸营建猪舍。大量猪粪直接流入鱼塘喂鱼,塘底沉积物提上来施入果园;塘中肥水,灌溉稻田,加上全部稻草回田,深翻沤制,薄田的土壤便逐年变肥,只三两年就大变样了。别人耕种50亩稻田,1年起码需要1吨化肥,老何却只用300多公斤,粮食连连增产,地却越种越松软。
猪、鱼、粮、果全面发展,老何说这是“立体综合经营”。
在何家新建的两层小楼的楼顶晒台上,望着郁郁葱葱的田野,何根和数说着“家事”:何根和的老伴已经去世,一家5口人,小儿子还在学校读书,剩下4人全务农。近几年,他家平均每年出栏生猪不下200头;产塘鱼超过1万公斤;水稻季季丰收,平均每年向国家交售稻谷近4万公斤。去年农业总收入31万多元,扣除生产成本,纯收入6万多元。
按说何家够富了,可记者没想到,直到如今,这位能手还是犁田耙地靠两头大水牛,收割水稻全靠镰刀。尽管县里鼓励老何向农业机械化迈进,并一再表示要为他解决贷款。可何根和总是说:“要量力而行。”他有他的打算:要积累钱财,靠自己的力量逐步实现机械化。
老何在送别记者时,高兴地说:“按计划,今年要添置的是一台联合收割机。晚稻收割时再来吧,可以看到割禾像剃头的场景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