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磨练高飞的翅膀——记上海自行车三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5-09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国家一级企业风采

  磨练高飞的翅膀
——记上海自行车三厂
本报记者 李茜
90年代第一个春节刚过,上海自行车三厂的厂务会议就召开了。刚刚喜获国家一级企业的殊荣,领导成员们兴奋地谈论着对未来的各种新设想。厂长周金根说:“获得国家一级企业的称号,是上海自行车三厂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件大事,但不是我们的终点站,我们的目标是国家特级企业,世界一流产品。”
    (一)
从70年代开始,凤凰牌自行车就以在全国自行车评比中连续6次夺魁的优异成绩,成为国内外市场的俏货。80年代初,他们曾产生过松劲情绪,致使产品质量一度滑坡,在全国标定型自行车质量评比中失利。
吃一堑,长一智。失利,使自行车三厂的职工们猛醒。在职工代表大会上,领导引咎自责,代表们对厂领导说,质量是“凤凰”的命根子,我们要牢记这个教训。
全厂职工齐心,厂领导的决心就大。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起来了,从产品设计、试制、生产到售后服务,都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每道工序上的工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把不合格产品消灭在生产过程之中。接着,推行现代化管理方法和微机管理手段,目前计划、生产、技术和设备管理等方面,应用微机已进入系统完善阶段。
为了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1984年以来,三厂先后花了数十万元,对全厂各类人员按其岗位需要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培训。管理水平和职工素质的提高,使“凤凰”产品质量提高很快,重登冠军宝座,还捧回了国家银质奖章。
汲取“走麦城”的教训,自行车三厂领导常常和自己“过不去”。比如1989年他们来了个“背水一战”:“凤凰”质量不上新水平,全厂中层以上干部一律停发奖金和岗位津贴。正是这样一次次地激励斗志,一次次地磨练筋骨,“凤凰”才能不仅在国内市场,而且在国际市场展翅翱翔。
    (二)
早在3年前,厂长周金根同领导成员们一起,制订了“瞄准欧美市场,巩固传统市场”的经营战略。
50年代,“凤凰”就代表中国自行车首批进入国际市场,1986年被批准为全国第一批机电出口基地企业。1987年以来,每年出口110万辆以上,先后销往8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4500万美元左右,占全国自行车出口的1/3以上,一直荣膺同行业出口创汇第一的桂冠,“凤凰”以质优价廉饮誉东南亚等第三世界市场。但是,换一个视角看,占世界自行车贸易量70%的美、英、法、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市场上,中国产品却为数甚少。这种状况与号称“自行车王国”的我国地位很不相称,也使我国自行车出口的主力队员“凤凰人”食寝不安。他们决心让“凤凰”既称雄于东方市场,也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实现“西进梦”。
为使“西进梦”变成现实,近年来三厂职工把全部心血倾注在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上。80年代,全套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在我国不少地区和部门成为时尚,三厂却另辟蹊径。他们采取“博采众长,点菜吃饭”的方针,需要从国外引进的,看准一台进一台;国产设备能达到同等水平的,决不到国外去买。经过货比三家,择优选购,配套成龙,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外汇。现在,采用全电脑控制的亚洲第一流自行车总装车间建起来了,每天可装配自行车1万辆;全厂电量控制、电镀机自控、油漆烘道温度自控、工模具加工制造等方面都应用了微机;专门生产高、中档出口车的新产品车间也投产了,这个车间设备好,技术精,兵强马壮,应变能力强,可以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的出口需求。不久前,这个车间在两个月内如期交付了一位玻利维亚客商订购的一批特殊型号运动车,赢得了信誉。
为了及时了解欧美市场的自行车品种变化、流行款式、新型材料等信息,这个厂建立健全了情报管理体系。现在,“凤凰家族”愈来愈繁荣昌盛,共拥有6个系列、100多个花色品种,有功能齐全的健身车、轻巧灵活的运动车、方便适用的旅游车、款式优美的轻便车,以及越野车、山地车、全地型车等等。许多新产品造型新颖,技术先进,符合国际标准,颇受国外消费者的青睐。一批批“凤凰”开始飞向美国、意大利、日本、东欧、南美……
最近,全厂召开了“企业升了级,我们怎么办”的讨论。讨论中人们谈论最多的不是以往“过五关,斩六将”的光荣史,而是一度“走麦城”的教训。全厂干部、职工瞄准更高的目标,开始了新的攀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