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何思何虑 至大至刚——记梁漱溟先生和一位离休教师的交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5-09
第6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何思何虑 至大至刚
——记梁漱溟先生和一位离休教师的交往
孙伯悟

1980年7月,美国学者林琪女士专程到山东省邹平县教育局,访问离休教师卢资平,了解三十年代梁漱溟先生在邹平办乡村建设研究院的情况。她是在与梁先生座谈了13次之后,依据梁先生提供的线索来找卢老师的。
卢老师1932年在研究院办的十二乡乡学任教,认识了梁先生。1934年到研究院编纂实验县公报,在梁先生身边工作,曾多次聆听梁先生讲演。卢沟桥事变后,研究院停办,梁先生去了后方,卢老师则仍留在县里,从此彼此失去了联系。
在这次林女士来访中,卢老师特地询问了梁先生的近况,更加深了对梁先生的怀念之情。随后,不断有中外学者来邹平访问,于是卢老师在1980年12月给梁先生写了一封信,除问候外,向他介绍了自己回答访问者提问的内容大要,征求其意见。不久,便接到了梁先生的回信,全文如下:
顷奉惠函,敬悉一是。邹平为我过去致力乡村建设工作之地,只以日寇侵略华北华东不得不撤退而去。在邹平首尾不满八年,幸承地方父老不弃,而实未能为地方造福,思之歉然。今在共产党领导下,发扬地方自治,必能实现法制与民主。深望共同努力,祝之,祝之。专此布复,顺颂台安!
                    梁漱溟手复
                一九八一年一月廿一日于北京
以后卢老师又给梁先生写信十余封,梁先生每信必复。唯1986年以后,因年老体弱,回信由其长子代笔。  
  二
1983年11月,邹平县政府派人赴京访问梁先生,特地邀请卢老师同行,作为引见人。两位老人在分别了近半个世纪后在北京相会,真是感慨万端,有许多话要说,一时又不知从何说起,只是久久地紧紧握手,仔仔细细地打量对方。
梁先生听卢老师说明了来意,极为热情,连声说“可以可以”,随后用三个下午,讲述了到邹平进行乡村建设实验的经过。同时,卢老师也把邹平解放后的建设情况向梁先生作了介绍,梁先生连连点头,说进步很快。他关切地问起邹平人民的生活状况,当听说温饱问题已解决,老百姓普遍吃上白面馒头时,梁先生才放了心。梁先生还特别问到研究院的旧址,卢老师说现在已成为邹平一中的所在地了,他听了很高兴。
第四天,卢老师去辞行。梁先生因临时参加全国政协的一个重要会议,请卢老师稍候,回来后深表歉意。
正谈话间,不觉开饭时间已到。梁先生挽留卢老师吃饭,并请他坐上座。卢老师不肯,梁先生再三请他坐,两人辞让不已。保姆对梁先生说:“你就坐上座好了,这么让没有完”。梁先生说:“你不懂,妄插嘴”,才不情愿地坐到了上座。进餐时,两人都遵照孔老夫子“食不语”的教诲,没有交谈。
饭后,两人又漫谈了一会。卢老师提出想把自己写的《邹平实验县片断回忆》一文请梁先生指正,以便供县志办采用,梁先生爽快地答应了。春节过后,梁先生就把亲笔修改过的稿子寄还给卢老师。

1987年5月,邹平县政协文史办的同志赴京,梁先生托他给卢老师捎来一幅题字和一盒绿茶。字幅上写的是:“何思何虑,至大至刚”。卢老师写信,向梁先生询问这八个字的含义,梁先生回信说:“意思很简单,就是说‘没有什么可顾虑的,要以伟大刚正的精神去为人处世’。”
卢老师非常珍视梁先生的勉励,用镜框把字幅装起来,作为座右铭。
以上是梁漱溟先生和卢资平老师交往中的几件小事。通过这些小事,我们不是可以看出梁先生的高尚人格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