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多好的队伍 多好的人——记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5-10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多好的队伍 多好的人
——记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
孔晓宁 王平
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测量这一举世无双准确数据的,是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
30多年来,这支英雄的测量队纵横驰骋400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000圈,获取大批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急需的测量数据。他们用汗水浇灌出的成果,他们为之付出的代价,就是以他们攀登过的千万座山峰作笔,用他们跨过的大地当纸,也书不尽。
    足迹处处
新疆北部沙漠,火辣辣的太阳将地表气温蒸至近50摄氏度。
这是1987年8月的一天,测量队员们为了拿下最后6个测绘点,又顶着毒日,背着沉重的仪器和苦涩的盐碱水,分两个小组奔向沙海腹地。下午6时,被队员们戏称为“十全大补汤”的水喝完了,可为了赶任务,他们坚持工作到10点,完成了3个点的测绘,才往后撤。
不料,离住地远的一个小组黑夜中迷失了方向。极度的干渴再次袭来,他们浑身发烫,头像要爆裂似的。5名队员神志进入半昏迷状态。年仅19岁的小邢忍无可忍,用颤抖着的双手将自己的尿倒入口中。其他队员,却连尿也没有了。5个人瘫倒在沙丘,张大嘴巴喘着气,他们想喊,却难以出声。忽然,一度断了电的报话机又开始了工作。中队长苏凤岐一把抓过报话机,嘶哑着喊道:“快送水!”
刚从沙漠返回住地的老工程师徐帮田,已经精疲力竭。他二话没说,带着组员钱建民,提上20公斤水,折身走进沙漠。双方相距1000米时,所有的人都动弹不得。他们相对着爬完这1000米,用了两个多小时。7条汉子,喝完20公斤“十全大补汤”,便在沙丘上昏睡过去。第二天下午,他们才回到营地。次日晨,他们又向更远的3个测绘点奔去。
多少年来,测量队员们的足迹遍及西北戈壁、沙漠,也征服过座座险峰。
1988年5月,一批队员上祁连山进行水准测量。这儿的山路,蜿蜒崎岖,连续多日的大雪、冰雹,地上积雪一尺多。
30岁的组长段同林与7名队员,赶着背驮仪器的10头牦牛,向海拔5300米的山顶爬去。蓦地,一场更大的暴风雪再次袭来,队员们顶风冒雪继续行进。离山顶还有200米时,号称“高山之舟”的牦牛怎么也不肯走了。队员们只好卸下沉重的仪器自己背上,一步一步地向山顶挪动。狂风几乎要将他们卷下山脊,吹入崖底。那一天,段同林记下了这样的工作日志:“当我们完成任务下山时,只见10头牦牛一字排开,个个瞪着大眼睛盯着我们。那只花白头牦牛看着我们这些硬汉子,流出了眼泪”。
第一大地测量队从1954年组队至今,22次进新疆,17次到内蒙古,13次去西藏,足迹遍及祖国30个省、自治区与直辖市,先后完成了中苏、中蒙、中尼边界联测,京、津、唐、张地震水准会战,国家重力基本网布测等大批国家重要测绘项目。中国最热处,他们竖起测量标志;中国最高峰留下了他们的身影;中国测绘史上,他们写下丰厚的篇章。
    巍然丰碑
拥有400名职工的第一大地测量队,技术人员占了一半。目前野外作业队员中,青年人占80%以上。他们发扬了吃苦耐劳的传统,创造着新的业绩。一个盛夏,技术员吴昭璞率领一个水准测量小组,进入新疆核试验场边缘上的戈壁滩。这片“死亡世界”上,没有一棵草,不见一滴水,持续高温,队员们带来的一箱蜡烛化成了汤。
“水桶漏了!”队伍中突然有人惊叫起来。果然,满满一桶水一滴不剩。“你们赶快返回,我在这里看守仪器、资料。”吴昭璞果断下达了命令。患难与共的队友拗不过他,只好陆续离去。救援的汽车闻讯驶来,不料中途陷入泥潭。当汽车载着队员赶来时,他们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31岁的组长倒卧沙丘,口含黄沙,全身干枯,两手深深插进沙中,再也不会醒来。只见仪器和资料上,严严实实地盖着他的衣裳。
吴昭璞牺牲的那一天,正是5月1日。
曾经与吴昭璞并肩奋斗过的现国家测绘局副局长黄云康,噙着泪花告诉记者,每年春暖花开,百十位测量队员依依告别妻儿,由西安踏上征程,直到寒霜降临,队员们才从四面八方回来。这期间,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因此,出发前的离别场景显得格外悲壮。
对于测量队员来说,高山缺氧、冰雪严寒、高温酷暑、沙漠干渴、洪水猛兽、车祸疾患……哪一个不构成对他们生命的威胁?!30多年来,全队就有30多名职工及10多位民工在测绘途中以身殉职。他们中绝大部分人死后没被追认为烈士。甚至连一抔黄土的坟冢都没有。然而,谁能说测量队员们在国土上立下的座座觇标,不是记述他们业绩的巍然丰碑?谁能说他们在祖国版图上描绘的点点线线,不是生命的赞歌?!
    无私方能无畏
为了祖国的测绘事业,测量队员们付出的有的是家庭,有的是爱情,有的是青春,有的则是生命。
测量队员一年8个月以上工作在野外,每天只有4元的野外津贴。即使到天津这样的大城市出测,一天住宿费只能报销1.5元。
与亲人长期分离,是队员们的家常便饭。测量队一位青年司机的妻子预产期快到了,她一连给丈夫拍了几封电报,可盼来的却是一封回电:“工作需要,难以赶回,自重。”她只好拖着笨重的身子,独自去医院分娩。结果将孩子生在去医院的公共汽车上。
测量队员向我们展开了他们的个人影集,每一幅照片,都展示着一个迷人的世界。首攀上珠穆朗玛峰海拔7050米的北坳天险的郁期青骄傲地说:“大自然的参观券,只发给敢于拚搏的人!”
一个初夏子夜,乌鲁木齐开往北京的69次特快列车在西安车站缓缓停下来,一群神色焦急的妇女连忙迎了上去。几位测量队员赶紧下车,与站台上的领导同事交接工作。他们刚说句:“家里还好吗?”催人的车铃声就响了。妻子们来不及说什么,噙着泪花坚定地点点头。列车带着队员,也带着他们亲人不尽的牵挂,消逝在茫茫夜色中。
“奉献似乎是我们的天职。既然命运使我们选择了大地,大自然就是我们最好的朋友。艰苦的工作、恶劣的环境曾使我们流过弱者的眼泪,饥饿和干渴有时会把我们唯一的希望砸得粉碎。然而,当我们登上高山之巅时,脚下的一切都变得那样渺小。”这就是测量队员们的心声,多么豪迈!多么崇高!从这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测量队员们大地般的胸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