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读《中西五百年比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5-10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读《中西五百年比较》
苏双碧
郝侠君、毛磊、石光荣主编的《中西500年比较》的出版,是“比较研究”在历史学领域的可喜成果。本书时间跨度大,空间也大,涉及500年间世界的许多国家。由于作者对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历史作了比较客观深入的研究,抓住中西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进行了认真比较,使全书浑然一体,没有牵强之感,这是很不容易的。
《比较》时间的上限是16世纪中叶,恰好中西历史是在“同一起跑线上”。但由于历史的构成不一样,中国和西欧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之后,其方向却很不一样,西欧沿着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向迅步迈进,中国却沿着封建制度的轨道走下去。本书作者把中西历史放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从政治、经济、宗教、法律、文化和社会变动各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使人对中西历史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揭示了近代中国之所以落后的历史根源,许多历史内容的比较是发人深思的。
中西历史走向造成巨大的差距,根本原因是制度不同。欧洲所实行的一切政策,都是于发展资本主义有利的,而中国所实行的一切政策则是于巩固封建统治有利,而不利于发展资本主义。例如,中国的重农抑商和西欧的重商主义,前者是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形成牢固的自然经济;而后者则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内统一市场的出现,就使资产阶级迅速发展。对商业的态度不一样,实行的关税政策也就不一样,对海外贸易也就有拓海和禁海之别。其结果西欧是开拓性的经济蓬勃地发展,中国这种封建生产关系只能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在制度根本不同的这个大框架下,中西历史的发展就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社会的一切变革性的活动,目的和动机都是相反的。发生在15世纪的西方宗教改革矛头是对着封建专制主义的,而同一时期中国张居正的改革目的则是在巩固封建统治。西方文艺复兴的崛起,矛头是对着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宣扬了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对封建主义进行了有力的冲击;而中国当时出现的反对复古主义的文艺启蒙思潮,却没有成为反对封建主义的契机。在近代科学方面,西欧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的惯性定律等相继发现,而中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的写成,基本上是采取传统的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方法,在发展生产力上少有创新。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沿着发展生产力这个方向发展的,特别是飞梭、珍妮机、蒸汽机的发明,使大机器生产成为可能,大大地把生产力的发展向前推进一步;而中国则始终没有出现近代科学技术。中西在科技发展上的逆差,使中国的生产力始终不能突破封建自然经济的束缚。
《比较》为读者提供了这样一条线索,即西方在15世纪后,一直在开放中发展,殖民活动伴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足迹走遍世界的许多角落,特别是新大陆的发现,使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非洲、亚洲也都成了他们经商和掠夺财富的对象。而中国则在封建帝国的围墙里,重复着历代封建王朝盛衰轨迹。当清王朝出现康、雍、乾的盛世之时,西欧突飞猛进的历史已经把这个“盛世”的王朝抛到背后。乾、嘉之后,清王朝转入衰世,但清统治者还自我感觉良好,傲然以世界独一无二的强国自居。中国就是在统治者自我封闭、自我陶醉状况下落伍的。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开放国门,但伸进这个国门的是强盗的手,是对中国进行掠夺和侵略的手。从此,他们把中国变成一个“血迹斑斑”的社会。
中国在“闭关锁国”的政策下落伍于世界,而中国的开放又是被“强制”的。从此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但是,中国的有识之士毕竟是面对现实的,他们既不愿意固守封建帝国的围墙,也不愿意看到中国被殖民主义者侵略和掠夺。他们面对现实,寻找救中国的道路。这就是鸦片战争在中国“没有起催眠作用,反而起了惊醒的作用”的原因。林则徐是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又是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实践者。自此以后,先进的中国人洪秀全、康有为到孙中山在寻找救国的道路时,总是把视野放到世界范围里。尽管在这过程中收效甚慢,但毕竟是在步步向前走的。中国人民终于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使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历程。
《比较》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比较,包括从经济、政治、军事上的侵略与反侵略等许多领域进行比较。新中国建立前,中国和西方主要态势是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新中国建立后,主要是社会主义中国和帝国主义势力的较量。这个较量先后在朝鲜和越南等地进行,中国坚定不移地站在被侵略者的朝鲜、越南一边,迫使侵略者不得不坐下来谈判,从而提高了中国在世界的地位。
中国在经历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挫折之后,在经济发展上和西方拉开了新的差距。但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阶段。《比较》充分看到中国和西方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同时看到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前景”。它在政治民主化、多党制等问题上也进行了认真的比较,认为西方多党制不适合于社会主义中国,中国在宪法中确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这是中国根本的政治制度和不可动摇的立国原则。”《比较》是一本较好的历史比较著作。当然,本书也存在不足之处。例如,新中国建立后的40年间,我们有过许多失误,这方面谈得较充分,但在发展速度上,例如钢、煤、石油的发展速度在世界上是站在前头的,这方面的比较似乎弱些,再版时在这方面似可作些补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