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金字塔尖上的“白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5-11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埃及通讯

  金字塔尖上的“白金”
本报记者 林皎明
谈到埃及的象征,多数人只知道金字塔,却不晓得这个文明古国还有另一件国宝——长绒棉。那是被称为世界棉花品种金字塔尖上的“白金”。
握一把团团绒绒的埃及长绒棉,手感好极了。松软如羽毫,滑溜似丝绸。颜色也有洁白、乳白、乳黄之分。惊人之处是,絮长竟达37毫米。行家还能数出其它特点,如强力高、成熟度好、含糖量少、适纺性强,等等。
据考证,埃及人种棉花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见过法老古墓中的雕梁画柱吗?那芸芸众生披挂着流光溢彩的盛装。工匠斧下,薄如蝉翼的服饰玲珑剔透。有人说,这是最早的长绒棉织物。开罗南郊赫勒旺,曾经出土过古埃及第一王朝的纺织品,据说织纱极细,经纬分明,原料是上好的棉花。尽管长绒棉的家谱还待多方查考,现代技术用埃及长绒棉纺出120支纱,织出来的布料跟丝织品相仿,那可是千真万确的。长绒棉是特种纺织工业不可缺少的原料,在化纤问世之前,更为某些工业生产项目所必需。二次大战中,埃及长绒棉是高强度飞机轮胎生产的军工原料,曾经红极一时。
每年4月7日,是埃及棉花下种不能迟误的“死线”,类似中国的农时。5月初,记者走进埃及棉花研究所的科研田,棉苗已吐叶七八片。乍看起来,耕作无独特之处,3年轮作,打垄点播。据说还不打枝。副所长穆罕默德(棉花专家,访问过中国)诙谐地说,“土质适宜、日照充足、灌溉及时,这就够了。”多简单。可长绒棉眷恋这块故土,无论迁移到哪里,都不肯结同样的桃,吐同样的花。
埃及人种棉花,还是有门道的。优良品种普及化、区域化,是一大特点。早在200年前,就有种棉“专业户”,什么人种什么田选什么种,都有一定之规。经过百年筛选,培育出著名的“吉扎”系列优良品种。去年全国分省下播“吉扎45”、“吉扎70”等9个特长绒品种。谁能想到,棉农年年种地,竟绝对不许留一粒棉种,回收棉仔一律加工“处死”。来年开播,政府统一供应棉种,而且不得越区使用。难怪长绒棉遗传稳定,总是正宗。
埃及植棉面积曾高达160万费丹(1费丹合42公亩),年产60万吨。出口价每吨开盘4000美元。岁入3.5亿美元到5亿美元不等,居农业之首。政府对棉花的种植面积、品种分配、收获、加工、出口、价格都实行严格管理,甚至立法。农业部和经济贸易部下属庞大机构,负责选供良种,传播技术,发放贷款,低价供水和机播农药。据说80%的农业人口与植棉沾边。棉花收成与国库里的黄金多少挂钩,冠以“白金”称号,当之无愧。
然而,近年来,长绒棉也受到挑战。埃及《十月周刊》最近披露,埃及产棉量原占世界总产量的7%,现在锐减到不足1.7%;长绒棉产量独占世界产量的65%,去年只维持在12%的水平。或许是一种危机意识,埃及人自己说,长绒棉“从皇冠上跌落下来了”。
穆罕默德教授认为,“长绒棉没有退化,白金还是白金”,问题出在棉花之外。说来话长。埃及人口增长过快,耕地面积扩大无多,棉田只好让位于粮田。实践证明,埃及目前的种棉面积只能限制在100万费丹之内。棉花产量从10年前的52.5万吨降到去年的30来万吨,种植面积减少,是一个重要原因。1987年以来,气候变化,棉蚜虫猖獗,也影响单位面积产量。此外,政府收购仔棉价格过低,农民收益有限,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棉农的积极性。这一切,已经引起政府部门重视。
“真金不怕火炼”。长绒棉生产虽然有些曲折,它的上乘质地总有人欣赏,市场抢手自然又会刺激生产。上街逛逛绸布店、服装店吧。欧洲游客只要听说是百分之百的全棉制品,有时成打成打地购买埃及棉制服装和棉料,这就是信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