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心系群众——重庆市改造危房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5-12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心系群众
——重庆市改造危房见闻
本报记者 陈华 新华社记者 李维平
说起重庆这几年的城市建设,市建委主任概括了8个字:“发展很快,差距很大。”
重庆的变化是巨大的。10年里全市完成建筑总面积1400多万平方米。近5年中,全市新建住宅907万平方米,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由1982年的3.4平方米增加到去年的4.6平方米。
然而,重庆还将偿还巨额的历史欠帐。重庆市现有危房440万平方米,占全市房屋总数的5.5%,“抗战房”、“棚户屋”和“干打垒”房屋大量存在。临江门一带有不少房屋是木头搭的架、竹篾做的墙,像吊脚楼。这些抗战年代修建的房屋,在外国观光者的眼中是难得的历史建筑,可在重庆市委和市政府看来却是急待改变的旧貌。群众更迫切地期待着改善居住条件。有人说:“我们现在是80年代的吃穿用,40年代的住房啊!”
群众的呼声促使决策者们下定决心:必须把城市住房的解危解困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从1985年起,重庆市对人民村、校场口、牛角沱、临江路等32个点片的旧危房进行了改造,总投资1.8亿元,使近万户居民住进了新居。在白象街片区危房改造点,我们目睹了工程进展情景。工地负责人告诉我们,明年这里将为900户居民提供新房。
重庆市对解除危房还有个目标,到1992年末基本实现解危率与危房自然增长率持平,危房不欠新帐。实现这个目标,除了政府投资改造而外还要依靠群众集资。
我们来到南纪门房管所管辖的厚慈街184号。这里有18户人家,房子是土墙木质结构,经不住风吹雨淋。住这儿的群众早就渴望改造了。房管所决定采用政府和住户共同投资的办法来改造危房。住户们开始还不太理解:“改造危房是国家的事,怎么让住户出钱呢?”房管所的同志耐心说明国家的困难,解开了大家的思想扣子。住户们纷纷集资,房管所也投资近10万元。去年4月动工,5个月后18户人家迁进了新居。
住户范正权很满意地对记者说:“政府关心我们这些危房户,大家又有改造危房的愿望,两心合一心,事情就好办了。”他还介绍说,这里18户人家共集资5.3万元,但不是每户均摊,像住户李正明,老两口都是退休工人,没有孩子,政府关心他的困难,让他免交建房费,住户也理解。在李正明的新居中,这位退休老工人激动地告诉记者:“市里很关心危房户,肖秧书记还来这里看过我们。还是社会主义好啊!”
周蜀尧是集资最多的一户。她告诉记者,以前大家对集资想不通,后来房子盖起来,大家想通了。新房落成时,住户给政府送了面锦旗,上写“房改创新路,新房暖人心”。这位妇女接着讲道:“为了修好房,房管所同志一趟一趟往这儿跑,征求住户意见不下30次。”陪同我们的市房管局副局长赵兴俊是这儿住户的熟人,厚慈街184号改造时,他常来这儿盯着,有什么技术难题,用户有什么要求,他都及时帮助解决,他说:“群众出了钱,要让群众满意。”
厚慈街184号危房改造成功产生了很大反响。人们从这个大院看到了政府为人民办实事的诚意和行动。市建委主任丁道三告诉记者,1985年来重庆已完成旧城改造53万平方米,今年旧城改造实际开工面积可达101万平方米。他说:“为了人民安居乐业,政府在想一切办法加快改造速度。比起修大厦、建宾馆这类锦上添花的事来,群众更欢迎雪中送炭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