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进一步搞好货币信贷的适时适度调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5-13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

  进一步搞好货币信贷的适时适度调节
李贵鲜
李鹏总理在七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继续控制贷款规模和货币投放,调整贷款结构,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做好适时适度调节。这是金融系统贯彻执行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方针,发挥宏观调节作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金融之所以成为一个宏观调控手段,主要是因为银行信贷规模、货币发行、利率、汇率的调整是由国家确定的,现金和结算也都由国家统一管理,可以直接调节和控制信贷资金的供求。信贷资金的运动决定于商品运动,但本身又对商品运动和经济发展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在调节经济中,掌握和运用金融手段十分重要。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和深入,投资体制进行了改革,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企业单位的财力增强,城乡居民的收入明显增多,由此加强了银行的职能。1979年到1988年,银行各项存款平均每年增长20.7%,大大高于1953年到1978年年均增长10%的幅度。信贷资金运用也成倍增长,到1989年底,银行和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达13470亿元,比1978年底增长6.2倍。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通过银行信贷渠道分配的资金比重不断上升。10年来,银行筹集融通了大量资金,积极支持了国民经济发展。
1989年第四季度以来,银行认真贯彻执行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方针,坚决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控制货币、稳定金融的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支持了工农业生产与收购、外贸进出口、国营大中型企业生产和国家重点建设的合理资金需要,同时使市场货币流通量偏多的状况有所改善,基本控制住了信贷规模和货币发行。这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市场有效供给,控制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抑制市场物价上涨,都起到了一定作用。当然,在紧缩力度和灵活调节上,还应进一步改进,以便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今年一季度,金融形势继续稳定,货币回笼较好,储蓄增加较多,农业贷款、工业贷款和农副产品、外贸出口商品收购贷款都有增加,反映出经济稳定,人心稳定。但是,经济发展中多年积累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同时治理整顿中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新旧矛盾交织在一起,增加了金融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金融系统必须深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采取灵活措施,才能在宏观经济调节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对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调节作用,要有正确认识和理解。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对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我们既要注意充分发挥银行调节经济的作用,又不能把它的作用估计过高。金融调节作用的发挥,离不开计划的指导和财政、税收、物资等手段的配合。因此,搞好金融调节,需要社会各方面理解和支持。
    一、适时调节信贷规模
货币信贷总量的多少对经济的正常运转有着重要作用。如果货币信贷总量超过正常经济活动的实际需求,就会出现通货膨胀,引起物价上涨。反之,如果货币信贷投入过少,也会影响生产和流通的正常进行。信贷必须力求做到松紧基本适度。
银行的信贷规模是指在上年贷款余额基础上的增加额,即当年累计发放的贷款大于累计收回贷款的增加部分。我国银行信贷平衡主要是通过信贷计划来实现。信贷计划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综合平衡后确定的。中央银行对银行贷款规模实行限额控制,这由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所决定。同时,银行贷款主要采取信用放款形式,利率和存款准备金比例对资金需求约束力很弱,因此,要有效地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就必须对贷款规模实行限额管理。由于经济生活十分复杂,对贷款的需求也会经常发生变化,这就要求银行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对贷款进行适时适度调节。这种调节既要注意对当年增加的信贷规模进行调节,更要注意对已有贷款余额进行调节。
1989年银行各项贷款增加1858亿元,增长17.6%,远远超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3.9%的幅度,不管从总量还是从增长幅度看都不算少。历年第四季度都是信贷资金使用旺季,主要是受我国工农业生产季节性规律影响,农副产品、外贸出口商品收购和工业生产用款高峰都在第四季度,客观上要求银行贷款集中投放,因而每年第四季度贷款占全年贷款的比重,从全国范围来说,一般为65—70%。去年第四季度全国为67.5%,基本上是正常的。去年大部分贷款集中在第四季度发放,基本保证了旺季生产与收购的资金需求,避免了1988年第四季度曾出现收购农副产品大量打“白条”的现象,为今年的农业生产发展和商品销售作了必要的准备。当然,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省、市、自治区的气候条件、工农业比重相差很大,用款高峰季节也不尽相同,应允许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在贷款总规模内按季进行调节。
今年一季度,针对市场销售疲软,工业生产低速增长和企业间相互拖欠严重的实际情况,银行适当增加了贷款规模,主要是为了不失时机地安排工农业生产,支持商业物资部门增加储备,协助企业清理“三角债”。这是在控制贷款总量的前提下,根据经济情况的变化而进行的一次调节,从稳定经济,稳定大局看,是十分必要的。这些新增贷款主要用于支持农业、能源、交通等基础行业和大中型骨干企业以及外贸进出口等,对于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具有积极意义。
在适时调节信贷规模的同时,还必须严格控制货币发行。从银行货币投放和回笼渠道看,现金回笼主要有销售商品的商品回笼、服务行业的现金回笼和居民储蓄存款的信用回笼三条渠道;现金支出主要有职工工资、奖金、补贴以及收购农副产品现金支出、行政企业事业管理费支出和居民提取储蓄四条渠道。全国货币发行量是银行对所有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现金收付差额,是社会和经济活动中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要控制货币发行量,需要计划、财政、信贷、物价等多方面共同采取措施,一齐动作,合理导向,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二、灵活调整利率水平
利率可以看作是资金的“价格”。利率总水平的高低,对经济和市场影响很大。提高利率,意味着资金“价格”的上涨,它会增加投资者(企业)的负担,从而抑制资金需求,减少信贷资金的占用;也可以吸引存款,推迟个人消费,增加银行资金来源。降低利率,则会出现相反的效果。因此,对经济发展做出准确的预测,灵活、正确地运用利率杠杆,合理确定利率总水平是上升还是下降,真正做到适时、适度,是宏观经济调节的一个重要环节。
近10年来,银行按照国家经济政策的要求,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物价的变化情况,先后8次调整了存款利率,7次调整了贷款利率,使利率的杠杆作用得到加强。1988年9月和1989年2月,针对当时市场物价上涨过猛,居民提取储蓄抢购商品和货币发行过多的情况,曾两次提高了存款、贷款利率,并对3年期以上定期储蓄实行保值。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居民储蓄存款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推迟了现实的消费,对于稳定物价,抑制过度的资金需求,减轻市场的压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目前,治理整顿、深化改革已取得比较明显成效,物价上涨水平已有较大幅度的回落。从去年10月开始,物价上涨幅度已持续5个月降到一位数以内,今年1—3月全国零售物价总水平是1988年以来涨幅最低的季度。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执行原来的存、贷款利率,显得高了。因此,国家确定适当下调利率水平。这次利率调整后,保值储蓄的政策不改变。保值是保证居民存入银行货币的购买水平,保值贴补率的高低,取决于存款期内物价累计上涨幅度。如果物价指数累计上涨幅度高于存款期内存款利率,则有贴补;如果累计物价上涨指数低于利率,则没有贴补。因此,保值贴补率随物价上下波动是正常的。
利率必须随着经济和物价的变化而不断加以调整,在不同时期,利率调高或调低,都是灵活运用利率杠杆的一种正常现象。建国以来,银行利率作过多次调整,既有上调的时候,也有下调的时候。世界各国的利率也都在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化情况,进行上调或下调。今后银行还要根据经济生活的实际变化,不断地灵活地调整利率水平,逐步改革和完善利率管理体制,进一步发挥利率的调节作用。
    三、正确运用结算手段
银行结算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是连结资金与经济活动的一个纽带。银行通过办理企业单位在商品交换中的资金结算工作,可以减少现金支付,了解和掌握企业资金运用情况,促进商品流通,保证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正确掌握和运用结算手段,对于发挥金融调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成分、企业经营方式、商品流通渠道和信用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银行结算制度和结算方式也进行了改革,进一步适应了经济体制变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总的看效果是好的。但结算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结算方式不够灵活、方便;结算手段落后,效率较低;结算资金周转慢,占压多。需要继续按照方便、通用、迅速和安全的要求,进一步改革。
判断银行结算方式是否适用,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经济发展和企业的要求,不断进行改革和调整。去年银行在结算改革中取消了托收承付结算方式,本意是为了适应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要求,提高企业商品交易的信誉,促进经济合同的贯彻执行。但从几个月的实际情况看,目前条件还不够成熟。不少企业对取消托收承付方式难以适应,特别是一些承担国家指令性计划的大中型骨干企业的货款清算得不到银行监督。因此,最近又恢复使用托收承付结算方式,目的在于帮助大中型企业收回货款,缓解资金紧张的矛盾。这对于发挥银行结算的监督职能,加强银行服务,具有积极意义。当然,银行在恢复托收承付结算方式中,还要贯彻区别对待、择优扶持的原则,对国家明令限制的企业和产品,不能统统恢复这种方式。我们既不能因为恢复托收承付方式就全盘否定银行的结算改革,也不能因为要坚持改革而拒绝对某些条件不够成熟的措施进行必要的调整。
银行结算改革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经济。为此,银行要积极发展信用支付工具,大力推行使用票据,改进银行汇票,推广商业汇票,试办银行本票,并在有条件的地方扩大支票使用范围。通过增加和改进结算方式,方便企业商品交换,疏导商业信用,减少企业货款拖欠,逐步实现商品交易的票据化,使银行结算与银行信用、融通资金密切结合起来,进一步发挥结算在发展经济中的杠杆作用。
    四、积极搞活资金融通
金融的生命力在于资金的融通与周转。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在资金使用上的季节性很强,必然要求在全国范围内调剂资金的余缺,积极发展资金横向融通,把资金用好用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近几年,我们在金融改革中逐步开办了资金拆借市场,融通了大量资金,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对资金拆借市场缺乏有效的管理,一些金融机构以拆借为名乱拉资金,扩大信贷规模和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影响了金融宏观调控。当前,各地都反映资金紧张,可是有的地方又“画地为牢”,从局部利益出发,不恰当地干预资金市场的正常业务活动,甚至只准拆入,不准拆出,人为地造成“钱到地头死”的情况。由于把资金捆死,不能互相融通,致使有些地区存款较多,一时用不出去;有些地区资金非常短缺,想用又用不上。全国资金融通不活,局部地区的资金也活不了,结果局部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这种状况,迫切需要加以改变。
各地人民银行要在切实加强管理的同时,积极主动地组织各家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用途和期限,开展相互拆借、相互融通资金的业务,加快信贷资金的周转,充分利用资金使用的地区差、时间差,提高资金利用效率。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增加多种融资渠道和手段,发展多种信用工具,逐步建立和发展长期资金市场,推迟和转移消费基金。并要抓紧制定发布有关资金市场管理的法规,把资金市场活动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充分发挥金融的宏观调控作用,搞好货币信贷的适时适度调节,还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制约金融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企业经济效益比较差,缺乏自我调控,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机制。近几年,企业资金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大量流动资金游离于生产资金之外,被用于消费和基建。企业自有流动资金严重不足,近10年预算内企业自有流动资金仅增长0.8%,占全部流动资金的比重已从1983年的39.5%下降到目前的18%以下。企业的生产经营主要依靠银行资金,自我积累很少。加上企业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投资结构以及商品库存结构不尽合理,企业产品大量积压,资金周转困难,占压了大量信贷资金。这就使银行难以对信贷资金的存量进行有效调节,严重削弱了金融宏观调控能力。当前,一方面要采取措施启动资金正常周转,提高资金效益;另一方面应当着眼于补充企业自有流动资金,以减轻银行资金需求的压力,增强金融宏观调控能力。只要各部门、各企业共同努力增产节约,把一部分钱省下来补充自有流动资金,不断扩大生产,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就能够进一步增强企业资金自给的能力,使企业活起来。企业活了,国家财政、金融才能活起来,整个经济才能进入良性循环,治理整顿也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原载《求是》杂志1990年第10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