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兰考群众的思念——写在焦裕禄逝世26周年之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5-14
第1版(要闻)
专栏:

  兰考群众的思念
——写在焦裕禄逝世26周年之际
本报记者 李杰 李而亮
5月14日,是兰考人民难以忘怀的日子。
26年前的这一天,他们送走了自己敬爱的县委书记焦裕禄同志。
城关乡梁孙庄78岁的梁大娘几天前就和儿子儿媳商量好了,14日那天再去看一下焦书记。提起20多年前的情景,梁大娘终生难忘:1963年寒冬的一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梁大娘一家蜷窝在后墙洞开的小草屋里,丈夫患病卧床不起,13岁的儿子冻得嗷嗷直哭。这时,满身是雪的焦书记进来了,看到他们一家的情景,深情地说:“这样的屋子怎能过冬?”接着问身边的村干部:“堵起屋后墙得多少钱?”村干部回答:“打土垒10块钱就够了。”焦书记立即从口袋掏出10元钱交给村干部,又拍拍民兵连长的肩膀说:“任务就交给你了”。如今,梁大娘一家住上三间大瓦房,正屋摆着电视机、缝纫机,老人家身板子硬硬朗朗。家里来客,总要提起焦书记。
城关乡宋庄村有一片泡桐林,树干粗得两个人才抱得过来,可村干部和群众都舍不得砍伐。“那是焦书记亲手栽下的”,魏善民老人说:“看到泡桐林,就像又看到了当年焦书记”。1963年的夏天,兰考县整整下了72天的雨,地里庄里都淌了水。焦书记拄着棍子,踏着泥水,一村一村地查看,让村干部仔细检查各家各户,不要让屋倒压伤了人,不能让困难户断了粮。大雨一停,他就指挥安排栽种防护林。
沿公路前往东坝头乡,两边林木成网、水渠纵横,饱满壮实的麦穗迎风摇曳。谁能相信,这里原来竟是一片“大风能卷走小孩”、“种一葫芦收两瓢”的沙荒盐碱地。说到焦书记带领大家“贴膏药”改造沙荒地,张庄村、朱庵村、南北庄村的老人至今还十分感慨。张庄63岁的老人尤梦昌记得很清楚:为治理沙荒盐碱,干部群众也想过办法,可几次失败就泄了气。焦书记一边背个水葫芦,一边背个挎包,从南走到北,又从东赶到西,哪里风大就往哪里钻,竟在一个用淤泥覆盖、风刮不走的坟头上发现了窍门。他启发大家说:“你们这里靠着黄河,每人一个早上翻上几个‘坟’,大家一齐动手,就可以把沙荒治住了。”这法子还真灵,没多久,东坝头乡的大部分沙丘都变成了良田。
说起焦裕禄,群众很自然把话题引到如今的干部身上。大家忘不了这些年来,各级干部贯彻落实党的政策,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的辛劳。城关乡杨山寨、余寨村,过去是有名的要饭村,现在人均收入超千元。群众直夸“十年动乱”后第一任县委书记刁文,说他像当年的焦裕禄一样,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
直性子的兰考农民,最愿意将身边的干部与焦书记作比较。他们对极少数干部的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过去焦书记是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送米送钱到家来,可现在有的干部只是催交粮款的时候才进家门。”
“焦书记那时下乡都是步行、骑车,现在有的干部下乡,可不下田头,不看庄稼,那农村的事咋能明白了?”
“有的干部下基层,到乡里就住下了,说住农家怕添麻烦。俺就不嫌这个麻烦,住在家里才亲热,才说得上心里话。”
“焦书记那时都事先调查,摸准了再说,说了就办。现在有的干部说得多,做得少,光给俺们开空头支票。”
兰考的群众思念焦裕禄,更希望身边多一些焦裕禄式的干部,期望焦裕禄精神在兰考大地永不磨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