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继往开来两代人——记一位红军老战士和他的儿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5-14
第4版(综合)
专栏:

  继往开来两代人
——记一位红军老战士和他的儿子
新华社记者 吴东峰 新华社通讯员 郑穗华
广州市中心的一个大杂院。
个体户郑文周就要出远差了。临行前,他把房门钥匙存放在邻居家里。
有人问他:“你们家那么多贵重物品,把钥匙交给别人放心吗?”
郑文周回答说:“他们家一老一少,都是共产党员,放心。”
这位个体户说的邻居两代人是一个功臣之家:父亲赵涌是原广东省军区后勤部顾问,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曾荣获过三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和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儿子赵燕清是广州军区某团政治协理员,参加过对越自卫还击战,曾三次荣立二等功,三次荣立三等功,是师、集团军和广州军区的学雷锋标兵。
一把房门的钥匙,象征着友情、理解和信任——一位普通群众对共产党的信任。正是我党这优良作风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扬,使老红军赵涌和他儿子赵燕清赢得了这种信任。
    “保卫社会主义江山,不能让千百万烈士鲜血白流”
1979年10月14日。南国羊城,雨打芭蕉。这一天,对于赵涌一家来说,是极不寻常的日子,因为儿子燕清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后就要归来了。赵涌的心情很不平静。燕清赴前线参战时,赵涌既高兴又担忧:孩子在和平环境中长大,能不能经受住战争的考验?燕清即将出征的那天下午,赵涌在电话中大声叮嘱:“当兵要当好兵,打仗要当英雄,家中不要挂念,别忘了你是红军的后代!”
现在儿子燕清就要回来了,该向他说些什么呢?
当带着战伤的燕清出现在赵涌夫妇眼前,拿出被打穿两个洞的水壶、提包,讲到在身边先后牺牲的战友时,全家静默了。赵涌用抖颤的手把7大本从报纸上剪下的对越自卫还击战的英雄事迹交给燕清说:“社会主义江山来之不易。我们都是幸存者,保卫社会主义江山,不能让千百万烈士鲜血白流!”
这是两代幸存者的共同心声。
去年动乱之初,赵燕清正在广州家中休假。那些天,游行、集会、请愿,搅得社会很不安宁。为共和国的建立经历过风风雨雨的红军老战士,敏锐地感到这些活动的矛头所指,马上召集全家人定下了4条“家规”:不参加游行和上街围观,不听信和传播小道消息,不抢购生活用品,一切听党中央的。赵燕清对父亲说:“这个时候,部队可能随时都要执行任务,我不能再休假了,必须回部队去!”赵涌叮嘱儿子:“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要坚信党中央,捍卫社会主义!”
    “商品经济越发达,越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1980年6月,年逾花甲的赵涌离休了,心却难离开群众。过了几天,赵涌的身影又出现在省军区大院。他为离退休干部送粮票、工资和节假日补助,为机关干部打开水、送信、接电话,为病故的老同志办丧事,为干部、职工家属办理工作调动和孩子的入托手续……每天下班前,他总要问办公室的同志:“明天有什么事要办?”久而久之,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老赵干事”。
父亲的言行,对赵燕清来说就是一本无字的教科书。当时,部队正在搞精简整编,他暗暗下定决心:无论部队怎样安排,自己一定要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改革开放以来,赵涌家四周的变化令人目不暇接,赵涌家却是一片“清贫乐土”,始终保持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他们说:“商品经济越发达,越需要热情和真诚,越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记者在赵涌家见到这么一幅画面:夕阳染红庭院一角,刚刚探亲归来的赵燕清手握理发推子,正在替一位戴眼镜的小男孩理发,燕清父母在庭院另一端清理阴沟,打扫卫生。燕清告诉我们,这孩子的爸爸是服装个体户。他指的个体户家的位置,正是赵涌夫妇正在忙碌的地方。个体户郑文周说,他们自1986年搬来后,赵涌一家就经常这样照料他们。
    “先进分子任何时候都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只由赵涌和他儿子分别用了20年的旧针线包。
小小针线包,是赵涌一家艰苦奋斗优良传统代代相传的缩影。
赵涌家住在广州闹市区。50年代搬进来后一直住到今天。原来是二房一厅,后来单位给加盖了一间厨房。领导多次关心这位老红军的住房,但他从不伸手。赵涌的卧室里,两张普通单人床,挂着军用小蚊帐,垫的是芦苇席,盖的是棉纱粗布被子。一台36厘米黑白电视机。家里没有电话,做饭仍用被广州大多数群众淘汰了的蜂窝煤。
儿子赵燕清在部队的家更简单。战士用的床铺、被子、褥子、蚊帐。一个木箱,一把提琴,一副围棋,其余的书籍、杂物都装在大小不一的纸箱里。墙上挂着一幅《立身言》:“节制生活,勿嗜烟酒,俭朴为本,勤动防朽,整洁整齐,善文善体,家庭和睦,健康文明。”燕清出差常用的那个帆布提包,是20年前父母送他的参军礼品。
几十年来,赵涌一家就是这样,用普通老百姓生活标准要求自己,从不和别人比待遇,比享受,比阔气。还在燕清学生时代,赵涌就经常教育孩子要艰苦奋斗,打掉干部子弟的优越感。
赵燕清长大后,自觉过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近几年,赵燕清经常出差执行任务。有一次,赵燕清到成都出差,下火车已经很晚。他走进一家宾馆,看到每晚住宿费25元,马上退了出来。他走胡同,穿小巷,又找了几家店,最后才在一家只要4.5元一晚的小客栈住下了。
有人说,在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多彩的今天,赵涌父子的生活方式是不是太背时了?赵燕清却有自己的见解。他在日记中写道:“先进分子任何时候都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整个社会做出必要的牺牲。我们共产党人应该做这样的先进分子。如果人人都想吃甜果,谁来栽树呢?人人都想往好处走,谁来筑路呢?”
    真理引导人生
真理引导人生,人生闪耀光辉。老红军赵涌和他儿子赵燕清之所以能保持共产党人的革命品质,力量源泉来自于对真理的信念和追求。
长征途中,为了轻装,指战员们把许多东西都丢了,唯独那本油印在马粪纸上的《共产党宣言》舍不得丢。后来,指导员把这个油印本交给了小红军赵涌。从此,追随真理的信念,引导着赵涌走过大半辈子人生道路。
1970年赵燕清参军时,父亲送给儿子一部精装的《毛泽东选集》和一本《雷锋日记》。他谆谆告嘱儿子:要学习革命理论,走雷锋成长的道路。
燕清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刻苦学习马列和毛主席著作,写下了10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对人生的追求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有一次他回家探亲,有人对他说:“你仗也打了,伤也负了,功也立了,对得起国家,对得起部队,快回来还妻子和孩子的帐吧!”在理论的洗礼中不断升华的赵燕清再次学习了《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等马列著作。真理引导着他正确回答了这个问题:“艰苦奋斗是社会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我们今天享受的是前代人艰苦奋斗的成果,而后代人享受的是我们这代人艰苦奋斗的成果。如果我们这一代只享受不奉献,我们的事业就会中断,我们的社会就会停止前进。”理性之光照亮了赵燕清人生追求的道路。
红军老战士赵涌和他儿子赵燕清,是革命事业继往开来的两代人。从他们身上,我们欣慰地看到,这不仅仅是生命的延续,而是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延续,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延续。
(附图片)
下图为赵涌询问儿子赵燕清的工作和思想情况。  旌玉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