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半个农民”的洋博士——记中国农科院一级研究员李竞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2-14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在实践第一线

  “半个农民”的洋博士
  ——记中国农科院一级研究员李竞雄
  卢绍荣
在我面前的这位长者,清瘦的脸颊上架着一副普通的白色眼镜,一头花白的头发,一身蓝布中山装,给人以深沉、庄重而朴实的感觉。
他就是在农业科研的绿地耕耘了40年的全国著名细胞遗传学家和玉米育种专家、中国农科院作物所一级研究员李竞雄。
1948年深秋,在美国康乃尔大学获得细胞遗传博士学位的李竞雄,满怀着对祖国母亲的眷恋和振兴中华民族农业科学事业的决心,带着玉米遗传研究和育种的珍贵材料,从大洋彼岸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李竞雄是我国杂交玉米研究的开创者,40年共选育出10多个玉米良种。50年代末,他选育出生长整齐、产量高的农大号玉米为第一批杂交种,并连年跑遍晋南、晋中各县,用5年时间推广到500万亩,使玉米杂交种子在中国的土地上扎下了根。
1966年,玉米大斑病大流行,叶子枯萎,棒子像香蕉一样耷拉下来。农民说:“这病咋治?没药。就得想法儿改新品种。”于是李竞雄又多方搜集抗病材料,和同志们一起育出抗病害的杂交种“大单1号”,大大提高了玉米杂交种的抗病能力。
70年代,他又适时地提出了玉米抗病育种和品质育种的目标,并于1977年成功地育出了多抗性生产玉米杂交种“中单2号”,于1984年被评为国家发明一等奖。这是在玉米中唯一获得国家发明奖的品种。由于这一品种抗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和玉米丝黑穗病,适宜种植地域广泛,从1977年到1988年累计种植面积达2.34亿亩,共增产玉米117亿公斤,增值34.9亿元。
从1983年起,他又先后被推举为“六五”计划和“七五”计划国家玉米攻关项目负责人。这一项目主要是进行丰产抗病、优质杂交品种的选育和特用玉米品质选育的研究。在他的主持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七五”期间提前一年半育成了40个新品种,比原定30个品种大幅度超额完成了任务。这些新品种原定覆盖面积5000万亩,实际上提前两年推广到6480万亩。玉米新品种应用生产,仅1988年一年即增产玉米66亿公斤。
据统计,目前全国玉米种植面积为3亿亩,杂交玉米种植已达2.4亿亩,占80%。李竞雄的心中该是多么欣慰啊。
李竞雄的成就是显著的。然而谁又能想到他回国后刚开始搞试验时,竟连必要的授粉纸袋都没钱买。时隔几年,他才得到某学会资助的100元钱,制成一个种子柜,以防老鼠的“偷袭”。大概是艰苦惯了吧,时至今日,他虽已成为赫赫有名的科学家,却连片纸琐物也不肯轻掷。用过的一个装种子的牛皮纸袋,也要擦去旧字迹,重新使用二三年。
从事玉米研究的科研人员,人称“半个农民”,常年要在地里干。玉米开花有季节性,但有时白天要参加会,他就起早摸黑去做准备工作。在烈日炎炎的酷暑,他一干就是几天,汗水湿透了衣衫,全然不顾。他对玉米花粉过敏,引起浑身红肿奇痒,抓破成疮。有时胃病复发,他忍着疼痛,坚持在田间授粉、杂交、选种。有时天公降雨,过后道路泥泞,这位年逾古稀的科学家把裤腿一卷,照常下地了。有同志劝他别去了,他回答说:“玉米需要我。”
50年代,由于“环境决定生物遗传变异的理论”得势,遗传学被视为“唯心主义”,李竞雄也在被批判之列。公开研究遗传学不行了,他便搞起玉米良种的培育,用自己的实践坚持真理。
十年动乱中,玉米发生大斑病,李竞雄培育的双杂交种也没有幸免。他因而受牵连,被送进“牛棚”,不久被赶到大寨“劳动改造”。但他没有把个人的屈辱记在心上,而是利用“改造”的机会,与农民广交朋友,在秀岭陡坡之间搞调查研究,搜集材料,终于完成了优质新品种的选育。
辛勤的耕耘,丰硕的成果,使李竞雄不断获得殊荣。1981年,他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7年当选为农业部和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党代会代表;1989年先后两次受到江泽民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并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的称号。
李竞雄走过了人生76年的光辉历程。他向祖国人民奉献了数不清的玉米良种,也奉献了可贵的精神食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