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学农 爱农 立志献身农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2-14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学农 爱农 立志献身农业
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 王建民
我原本不想学农。1983年参加高考,意外地被河北农大录取,曾一度使我感到懊恼和委屈,觉得“低人一等”,以致从不愿对人说自己是农大的学生。时过境迁。6年之后,当我有条件重新选择的时候,却心甘情愿地选择了农业,当了北农大的研究生。因为我越来越深地感到,无论是作为一个农业大学的学生,还是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为我国农业的振兴、为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担负着无可推卸的责任。
还在上大学时,我和同学曾一起到过太行山,亲眼看到了山区人民的勤劳、朴实和善良,但也看到了他们的贫穷、愚昧和落后。有一些家庭在春节的时候还吃不上一顿大米饭或白面!难怪一位当年是老八路的省委书记到了太行山看到老区人民的生活之困苦后,也潸然泪下了。我的同学义务给农民们修剪果树,可农民们无论如何也不许他们修剪,说:“果子是长在枝子上的,枝子剪掉了还怎么长果子?”令人哭笑不得。这几年太行山走上了科技致富的道路,山区人民通过因地制宜地发展林果业、养殖业,逐渐富裕起来了,充分显示了科学技术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方面的巨大作用,同时也证明了我们农业院校的大学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但是许多大学生和科技人员不愿到艰苦环境中去,以致许多地区缺乏科学技术而不能摘掉贫穷的帽子。
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在河北省迁安县农业局工作。我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村实际。迁安是个半山区县,在全国属中等发展水平。但每到春耕秋种时,人力犁地的情景还是时有所见。每当看到一家老小拉着纤绳犁地的场面,我感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在工作实践中,我越来越感到自己所学知识与实际需要有差距。一次,我到一块菜田里,发现那里秧苗由于感染病毒病正大片大片地萎蔫死去,老乡们非常焦急,七旬老菜农很诚恳地向我请教救治办法。我无可奈何,病毒病还没有特效农药,喷别的药也没有多大作用。望着那正在死去的秧苗,望着那憨厚、朴实、长满老茧、心急如焚的老前辈,我只能难过地摇摇头。这件事对我刺激很大。当我得知国内陈章良博士等已通过遗传工程的方法获得了抗病毒病的植株时,欣喜若狂。经过慎重地考虑,我决定报考植物遗传工程方向的研究生,为减轻并最终消除病毒病对农作物的危害尽自己的努力。
什么是真正的人生?人的价值是什么?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曾读过尼采、叔本华、萨特等西方哲学家的书,但没有从中找到答案。两年的工作实践使我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渐渐明白了:我们只有贴近时代和社会、贴近可敬可爱的劳动人民,才会有安全感,才会有无穷无尽的生活动力。从默默无闻的普通百姓那里,我发现了真善美,体察到了他们的疾苦和需求,产生了思想上和感情上的共鸣,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宿。他们尽管过着比我们还要简朴的生活,却供养我们上大学、读研究生。就像对生身父母一样,我们对劳动人民同样负有一份永远也报答不完的恩情。
我国的农业还较落后,我们的农村还不富裕,作为农业大学的学生,未来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怎么能够漠视这种落后和贫穷的存在而无动于衷呢?
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勤奋学习,掌握知识和本领,将来为劳动人民作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为改变祖国的贫穷和落后贡献一份力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