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像白求恩那样……——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5-17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像白求恩那样……
——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见闻
邸过海
如同她的名字一样,地处河北省石家庄市西郊的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洋溢着白求恩“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的精神。
那是1988年夏季的一天,一位名叫成五江的老人来到医院检查身体。主任医师钟畏三发现,在病人的贲门处有一个芝麻粒大小的肿物,经病理检查,诊断为早期食道癌。可病人硬说自己能吃能睡,没有病,一拍屁股走了。
按说,钟畏三已经尽到责任了。但他想,病人得的是致命的癌症,作为一名医生,怎能见死不救呢?第二天,他按照病例上的地址找到病人家,把成五江劝到医院作了第二次检查。检查结果还是早期食道癌。但是,成五江和他作医务工作多年的老伴仍然不相信。
怎么办?为了说服病人,年近花甲、身患心脏病的钟医生只好带着成五江的病理切片到北京一些医院化验,化验再次证实了自己的诊断。他又五次打电话并到病人家里劝说,终于为这位素不相识的老人作了手术,切除了隐患。成五江和妻子郭慧英无限感慨地说:“钟大夫真像当年的白求恩呀!”
是的,钟大夫像白求恩。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医生、护士,处处以白求恩为榜样,事事用“两个极端”要求自己,他们都像白求恩。
去年春节前夕,内一科收治了一位患晚期肝癌的老人。除夕之夜,爆竹声声,万家团圆。可内一科的同志还在医院忙碌着:他们腾出一个房间,搬来电视机;护士长冯金秀骑车赶到10公里外的病人家里,把老人的儿女们请到医院来;细心的护士舒芹还借来了照像机……原来,他们自己不回家过年而要为这位不久于人世的老人过最后一个团圆年。老人临终前拉着医生、护士的手说:“你们的热情,我在九泉之下也忘不了。”
小儿科每年收治1400多小儿患者。这些患者常常因为治病耽误学习。科里的医护人员以对祖国的未来极端负责的精神,专门腾出一间房子,购买了教具和玩具,对小病人分类进行智力训练和文化补习,到现在已坚持3年多了。
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天平上,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一直坚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摆在首位。
患者张金玲因肝脓肿,从四川来到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治疗,身上只带了500元钱。疗程刚过半,医疗费已花了上千元。张金玲是位尚不富裕的农民,她怕支付不起这笔医疗费,坚决要求出院。外一科的医护人员表示:宁愿捐款,也不让患者拖着病体回家。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护理下,张金玲的病好了。她回家后,努力生产,省吃俭用,硬是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还清了欠下的1500元医疗费。
内3科是呼吸病科,危重病人多,护理人员少。被病人称为“贴心人”的护士长陈欣怡,每天早晨5点多钟就撇下吃奶的孩子,骑车提前来上班。由于劳累过度,1987年她染上了肺结核病,前年肺结核病再次复发,并传染给丈夫,但她仍然是没日没夜地守在病房。谁料,孩子因无人照看,摔伤在大街上,一只眼睛失明,另一只眼睛的视力也严重下降。作为一个母亲,没有比独生儿子终身伤残更使她心碎的了。即使这样,也丝毫没有影响陈欣怡对工作、对病人的一腔热忱……
多年来,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坚持教育医护人员像白求恩那样做人行医,医院先后涌现出了450多名学白求恩积极分子。白求恩精神在这里代代相传。75岁高龄的心血管病专家林兆信身患癌症12年,胃被切除3/5。离休后,他谢绝高薪聘请,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坚持到医院义务行诊。从事护理工作30年、待病人如亲人的老护士长宁多荣,父亲病危在家,仍坚持在病房照顾病人,直至老人去世,也没请过一天假。
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白衣战士们就是这样的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