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学如积薪 后来居上——评《四库全书纂修研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5-17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书评

  学如积薪 后来居上
——评《四库全书纂修研究》
陈祖武
黄爱平撰著的《四库全书纂修研究》,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四库全书》研究中不可多得的力作。
清代乾隆间《四库全书》的编纂,不管我们对它作何评价,而作为文化史上的一个重大举措,它的影响则是十分巨大的。因此,较长时间以来,以《四库全书》为论题,前哲时贤多所究研,学术成果亦比肩接踵。其间,诸如余嘉锡先生的《四库提要辨证》,任松如先生的《四库全书答问》,郭伯恭先生的《四库全书纂修考》等,皆早已脍炙人口。晚近以来,台湾学者吴哲夫先生的《四库全书荟要纂修考》,亦是这方面难得的佳构。然而对于《四库全书》进行全面综合研究的专著,自郭著《四库全书纂修考》之后,半个多世纪过去,却一直未有问世。如今这一学术空白喜得填补,实是令人欣慰不已。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清代,已经步入其晚期。至清中叶乾隆时,国际社会的格局在变,中国社会的状况也在变,近代社会的曙光闪烁在地平线上。因之作为客观历史条件的折射,当时的学术文化也体现出对传统学术文化进行全面整理和总结的历史特征。《四库全书》的编纂,便是这一特征的集中反映。黄爱平的《四库全书纂修研究》,紧紧把握住这样一个历史特征,对产生《四库全书》的社会环境,学术文化渊源,编纂、庋藏的具体过程,学术价值,以及历史局限等,做了全面的深入考察。书中既有对《四库全书》得失的实事求是评价,也有对中国古代学术演进规律的探讨,还有对十八世纪末叶中西文化发展水准的比较研究。论著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集以往诸家研究之所长,皆取得了总体性的实破。
《四库全书》汇历代典籍于一堂,经史子集,包罗万象,不啻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我们今天要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这部卷帙浩繁的大型丛书,无疑是一个极好的认识对象。人类历史的发展,无论是社会史,还是学术文化史,都是一个有规律的演进过程。因此,历史研究并不是对既往现象的简单复述,而是要在从本质上还历史以旧貌的基础之上,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丰富我们的理论思维,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最终创造出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黄爱平对《四库全书》的研究,也正是由此出发的。因而她没有把《四库全书》作为一个孤立静止的认识对象去研究,而是将其置于十八世纪末叶的历史环境中去进行多角度的动态的剖析。唯其如此,在她的论著中既详细地考察了《四库全书》的编纂、庋藏,肯定了这部大型丛书保存文化典籍的历史功绩,同时又以《禁书与文字狱》为题,辟为专章,对严酷的封建文化专制进行了透视。根据著者的研究所得,《四库全书》功过参半的历史本质朗然在目。她认为,一方面《四库全书》是乾隆“盛世”的产物,它对历代典籍的系统整理和全面总结,“既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可供借鉴的成果,也为我们今天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遗产提供了便利”,因而“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章”;另一方面,编纂《四库全书》期间,清廷征书与禁书并举,迭兴文字冤狱,改窜、销毁文化典籍,禁阏思想,摧残人才,不仅酿成一时学术界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给这套丛书打下了封闭、保守的时代印记,而且也“使我国古代,尤其是宋元以后的文化典籍,遭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巨大浩劫”。她的研究成果表明,《四库全书》“既保存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灿烂文明的精华,也包含着封建文化的各种糟粕”。因此,我十分赞成著者的如下认识:“如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不仅是研究《四库全书》及其纂修过程所要注意的,而且也是我们今天整理古代典籍,批判继承传统文化遗产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