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祖国的骄傲 民族的脊梁——访三位火箭专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5-18
第6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祖国的骄傲 民族的脊梁
——访三位火箭专家
本报记者 赖仁琼
江泽民总书记在首都青年纪念“五四”报告会上的讲话,在广大从事航天事业的科技工作者中产生了强烈反响。近日,记者走访了几位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火箭专家,他们激动地说:“总书记的讲话犹如给研制火箭的人加注了燃料,我们劲头更足了。”
    王永志:我是党一手培养起来的
年富力强的王永志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近30年来,他全身心地致力于火箭的研制,从普通设计员成长为几个型号火箭研制的总指挥。江泽民在讲话中对知识分子历史作用的肯定,使他倍受鼓舞。他深情地说:“我就是党一手培养起来的。”
王永志出身于贫农之家,祖辈中几乎没有人识字。幸运的他上了八路军办的不收学费的学校,知识和革命一同输入他幼小的心灵。打那时起,他便立志长大后报效祖国。
1961年春,王永志留苏归来后便潜心于我国火箭的研制。多少年过去了,他报效祖国的愿望一个个变成了现实,他不仅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成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还被推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
作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王永志对我国这支研制火箭的队伍十分自豪,谈起该院的老专家和为数众多的科技工作者,他的敬重之情溢于言表。他说,前几年社会上办公司最热闹时,我们院的技术骨干不为优厚的待遇和高薪所动,没有一个被挖走,都心甘情愿为祖国的航天科技发展吃苦受累。从“长征一号”到“长征三号”的研制、发射,其间凝聚着我国成千上万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正是这些可敬可爱的知识分子的无私奉献,才使我国的火箭导弹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范士合:那辉煌的一瞬是大协作的成果
“长征三号”副总设计师范士合,带着一个月前指挥发射“亚洲一号”卫星的回忆愉快地说,在电视机前观看“亚星”发射的人或许并不知道,那辉煌的一瞬间,是多年来广大科技工作者与全国各行各业大协作的成果!党和国家领导人打来电话、电报表示祝贺,我们在指挥中心欢呼、拥抱,不少人流下了幸福的热泪。成功的喜悦将辛劳一扫而光,党对知识分子的关怀温暖着我们的心!
“外国有的,我们也要有。”范士合1956年大学毕业后就开始参加我国第一代火箭——“东风一号”的研制。
此后,为了赶上国际先进水平,他们又着手研制能够发射通信卫星的火箭。当时,只有美、法两国掌握这一高技术。然而,外国对我们保密、封锁。在聂帅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科学家们硬是凭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凭着全国各行各业的协作,终于在1984年研制成功质量稳定的“长征三号”,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这种高技术产品的国家。
范士合说,研制过程极其艰苦。记得1984年第一次飞行试验受挫,现场几百名科技工作者难过得直掉泪。大家纷纷表示:我们不回家,留在试验站继续工作。
从分析原因、制订新的改进措施到现场改装火箭,几百人夜以继日地奋战,短短70天后,试验场便传出喜讯。范士合说,如果从1976年准备阶段算起,我们干了十几年,终于把“长征三号”的质量搞稳定了,使“亚洲一号”的发射得以成功。
“亚洲一号”的发射成功,获得了中外专家的高度赞誉,美国休斯公司的技术顾问高兴地对范士合说:“你们的人员造诣很深,所有这类卫星的发射,入轨精度最高的是‘亚洲一号’”。
    王之任:愿将毕生献祖国
第一次见到火箭专家王之任,单看外表,很难把她与火箭、卫星联系在一起:瘦弱的身躯,平常的相貌,普通的穿着。然而,正是她和她领导的科技人员一起,研制出了装备“长征三号”的氢氧发动机。
今年61岁的王之任,1945年离开家乡,来到边区一家兵工厂当工人。这位曾在村里站岗放哨的儿童团员,进厂后深感知识的重要。从那时起,她一边拚命地工作,一边勤奋地学习。终于从一个制造炸药的姑娘成长为火箭专家。她欣喜地说:“回想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的成长,每一步都离不开党的关怀和培养”。
1951年,王之任被派往莫斯科学习。行前,周总理为他们开了欢送会。总理说:“国家目前很困难,但下决心送你们出去学习,是为了将来回国参加建设”。忆及往事,王之任心潮难平:“多少年过去了,但总理的话我一直深深铭记。正是强烈的爱国热情,才使我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研制出了一代又一代火箭。”
然而,女科学家更有男同志所难以体会的艰辛。王之任告诉记者,她经常出差,很少顾及家庭、孩子。丈夫在首钢工作,那时交通不便,一个礼拜回家一次。一双儿女年幼时经常闹病,不是高烧、抽风、肺炎,就是软骨病、麻疹。天下父母谁不疼自己的骨肉?但为了设计、试验,王之任从未去医院陪伴。
前些年,工作条件较差,从研究所到试验场,王之任和同志们常常乘坐大卡车往返。到了山上,有时连水也喝不上。但是,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大家毫无怨言。飞行试验受挫,王之任难过得几天几夜没睡觉。他们留在试验场附近简陋的房间里,裹着棉衣棉裤,在床上铺开图纸,坐在小马扎上计算数据、探讨方案,直至成功。
如今,王之任虽已年过花甲,但她仍在为我国的火箭导弹技术奋力拚搏。这位全国三八红旗手满怀深情地表示:我愿把毕生精力献给亲爱的祖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