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互帮互助的“铁哥们儿”——大连市开展工农“对口帮”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5-19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互帮互助的“铁哥们儿”
——大连市开展工农“对口帮”的调查
新华社记者 阎平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莫树吉
有人形容:大连市工农两家是互帮互助的“铁哥们儿”,并拿出了论据——
去年夏天,大连市遇到了解放后从未有过的特大旱灾。城市大中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闻风而动,奔赴38个重灾区支援抗灾;灾区人民为保证大连城市生产和居民用水,主动“丢卒保车”,眼睁睁地看着清亮亮的河水从干旱的田头流过而不取。到了秋天,企事业干部职工向灾区捐献出80万元钱和100多万件衣物;正当灾区人民缺菜吃的时候,3.5万吨大白菜又从城里送到灾区。
其实,这只是大连市开展工帮农、农助工的工农“对口帮”活动的几个片断。
    集中兵力 重点扶持
大连是有“支农”传统的城市,曾创造过“厂社挂钩”等经验。但由于过去常搞“遍地开花”、“撒芝麻盐”,弄得一些企业力不从心,同时因力量分散,也形不成“气候”。吸取过去的教训,大连市决定分别轻重缓急,集中实力雄厚的企业,有重点地支农扶贫。自1985年10月开始,他们挑选出18个相对贫困的乡镇、200多个贫困村作为扶持对象,同时选出22个局(总公司)、200多个企业与贫困乡(镇)、村结成“对子”,开展“局包乡镇、厂包村”的“对口帮”活动。
大连市从上到下,从城市到农村都有专门的机构、专门人员负责“对口帮”,充当穿针引线结“亲家”的“红娘”。大连港务局及其所属单位的“对口帮”专职干部就有37名。市粮食局、石化公司等单位,还派出干部常驻贫困乡,担任联络员和技术顾问,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很多企业把贫困乡村当成自己的一个下属单位,无论年初做计划、年末总结工作,还是用车,都把挂钩乡村考虑在内。60多岁的原粮食局局长吴龙珠,4年中往贫困乡跑了20多趟,帮助解决了不少难题。
    帮贫困乡村扔掉“双拐”
在采访中一些企业向记者反映,过去他们也搞过“支农”,但大多是今天给个水泵,明天给台机床,效果不明显。现在,这个市将“输血”与“造血”结合起来,下功夫扶持贫困乡村发展经济。他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通过资金、技术、物资、人才等多方面的综合输入,帮助当地因地制宜地创办乡镇企业、盐场、果园等多种经济实体,其中包括一些双方共建的既带有扶贫性质又互惠互利的经济联合体,使农民拥有自己的“聚宝盆”、“摇钱树”。瓦房店市东岗乡在物资局和盐务局的帮助下,用两年时间在沉睡多年的大荒滩上建成了一个年产盐1.9万吨的盐场。今年这个盐场即可投入正常生产,年可创产值390多万元,交纳税金140多万元。
——扶教兴学,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大连市城建局1988、1989连续两年投资17万元,帮助瓦房店市胜利乡两所小学建新校舍1400多平方米,并送去200套新桌椅。4年来,企业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帮助农村建起一幢幢新校舍。据大连市18个贫困乡统计,城市企业共帮助他们翻建、新建校舍500多间,消灭了全部危房。
——帮助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1986年9月,大连港医院率先将乐甲乡卫生院粉刷一新,安上暖气和上下水管,支援了价值3万多元的医疗设备。为了帮助当地医务人员提高业务水平,他们到卫生院作现场示范,或把卫生院医护人员请到本医院培训,还与乡卫生院办起扶贫性质的联合医院。
4年来,市厂矿医院和市属医院共帮助改造卫生院18所,支援医疗器械560多件,培训医务人员600多人。
    让企业也尝到“甜头”
为了避免“对口帮”活动中再出现“一平二调”的倾向,挫伤企业的积极性,大连市注意采取有偿与无偿相结合的办法,使企业也得到实惠。他们制定企业与乡镇联办经济实体减免税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更多地与乡镇开展横向联合。目前,联合的形式已由工工联合、贸工联合等向资源开发、医疗卫生联合发展。这些互惠互利但又带有扶贫性质的联合体,一方面为企业配了套,另一方面把一些尚可使用的老设备转到农村发挥“余热”,还使企业有了稳定的副食品基地。在物资援助上,企业可以采取“借”、“租”、“给”、“卖”等多种办法。
近4年的工农“对口帮”活动,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一年前,18个贫困乡全部脱了贫。庄河县太平岭乡在大连水泥厂帮助下建起的大果园结了果,他们把第一筐蜜桃送给大连水泥厂职工品尝。
最近大连市委、市政府又做出决定:扩大“对口帮”范围,把一些零散的贫困村也划进“圈”内。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