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一种命脉与另一种命脉——广西奋起迎战水危机的实录与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2-15
第1版(要闻)
专栏:

  一种命脉与另一种命脉
——广西奋起迎战水危机的实录与思考
本报记者 郑盛丰 蒋耀强
编者按:缺水,已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大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措施当然是多种多样的。但就中国的国情来说,解决缺水问题,像解决其他问题一样,还是一靠科学,二靠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坚定不移地按着这两条办事,我们的事业就会一步步走向胜利。本报记者采写的关于广西战胜水危机的报道:“一种命脉与另一种命脉”,正是体现了这种精神。
历史刚刚步入90年代,广西便传出极不寻常的两个数字:
全区目前兴修水利大军达740万人,占农村劳力的一半;
秋冬以来,社会修水利集资已达1亿元,其中农民自筹资金占60%!
随着一度冷清的水利工地的沸腾,这里的党群、干群关系也在团结治水中进一步融洽,使人看到融于水利“命脉”之中的另一种“命脉”。
新契机
半个世纪以来空前严重的水危机,在80年代最后一个秋冬,造成了更加残酷的现实:
1989年,广西农作物受旱面积达1906万亩,其中成灾的1304万亩,完全绝产的达236万亩;
被称为“甜蜜事业”的糖蔗,留给人们的是浓浓的苦涩味。400万亩有300万亩受旱,本应是绿油油的蔗海却变成白茫茫一片;
与此相关的还有一组数字和一些历史上罕见的现象。
广西全区水库有效蓄水量只有11.36亿立方米,相当于正常年景同期的1/4;
在桂中,历来“大旱不涸大雨不溢”的风景名胜“八仙天池”,已干涸见底。
面对大自然的黄牌警告,人们比以往更痛彻地领悟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句名言。其实,受“命脉”制约的,不仅仅是农业。
同在这个秋冬,为保电支农,广西一大批企业只得忍痛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城镇居民,晚间不得不燃起蜡烛……
人们的认识升华了:在一定意义上说,水利也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水利的兴衰,关系到全社会,制约着全民族!
基于这个认识,人们又悟出另一个道理:严重的水危机,也是大力治水兴粮的新契机!
于是,广西区党委区政府作出决定:全民动员,兴修水利!
自治区主要党政负责人,分率8个工作组,深入旱情较重的8个地市;
在最为干旱的“火地”来宾县,1760名干部打起背包,一头扎进那盼水如油的村村寨寨中……
新合力
广西这场罕见的水危机,产生了罕见的新景象:干与群、工与农、城与乡、军与民,凝聚成强大的抗旱治水新合力。
著名的蔗乡糖城贵港市,要新建高岭头电灌抽水站,消息一传出,市领导便率近千名干部职工前来支援,市水泥厂和市甘蔗化工厂无偿地把150吨优质水泥拉到了工地。
1989年,平南县降雨量只相当于正常年景的近五成。严重秋旱,使全县半数稻田面临大减产的威胁。
受旱稻田的西南面,倒有一条取之不尽的“流动水库”——西江。开渠架泵,可引水灌田。但,西江水逆流,史未见过;而且,必须在一周内引来西江水,才能解救焦稻于燃眉。
当天晚上,县委召开紧急会议,通过论证和争辩,果断决定:立即实施南水北调和西水东调工程,开渠引水。
奇迹发生了!第5天的傍晚,分级抽吸上来的西江水乖乖沿着新修的17公里骨干引水渠,通过突击用木板架起的4条渡槽,再借助数百架古老的龙骨水车和现代的机电水泵,哗哗流入块块极度干渴的稻田。
构成这个奇迹的,是一些十分罕见的事实:
——渠道通水时,手上布满血泡的县委书记和大部分乡镇长,眼睛和声带严重充血,声音已近嘶哑;
——两个受益乡的上万名农民,80年代第一次打起火把上夜工,他们连续把工地上的5个夜晚变成了白昼。
结果是,30万亩受旱稻田,也在人们的合力抗争中得救。随之而来的另一个奇迹是:本应大减产的大灾之年,全县却增产粮食4000万公斤!
对此,县委书记李纪恒把丰富的感受凝练在两句话中:困难是巨大的,但全社会的合力是不可战胜的!
新胆识
人口超过百万的桂平县,是太平天国英雄举旗起义的地方。当年天国首领冯云山“聊将紫水活蛟龙”的紫水,几近断流。
这个县蒙圩镇新建村8队,去年种下的420亩晚稻,旱得颗粒无收!
村里人发现地下有水,但要抽水灌溉,需筑一石砌渠道。初步测算,筑渠需3000方石头,总投资约需15万元!这对于一个只有100多号劳力的小小自然屯,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家有10丁的老队长张学彬,当即卖一头牛,两头猪,延迟一年娶媳妇,率先交上1200元!
很快,款项集起来了,3000方石头打出来了……闻讯赶来的区水电厅吴学谨厅长和自治区政府代主席成克杰,要不是亲临现场察看,怎么也无法相信,眼前这条高质量的石渠,竟是小村屯农民自投资金、自己设计、自己施工建起来的!
与天抗争,使领导者重新认识了群众;群众亦重新认识自己,有了从未有过的自信、自强。
在北去的湘江源头的河段上,一个村子独资独力筑起一条140米长的拦河坝;在广西最高峰猫儿山下,三个村干部把自己新建房屋作抵押,贷款2万余元修水渠;在美丽而又接近干涸的漓江上游,几户农民为集资治水,毅然卖掉给老人送终的棺材……
“把天上水储起来,把江河水抽上来,把山溪水拦起来,把地下水挖出来”。这首新民谣就是农民在政府领导下全方位找水、用水的写照。
新启示
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广西兴修水利的统计数字显得那样充实而又动人。
仅仅一个秋天和半个冬天,全区水利投工达1.85亿个,完成土石方7536万方,农村劳力人均分别达12个和5方;清理渠道8.7万公里,可绕地球两圈;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257万亩……
收获,不仅仅表现在一条条新修和复修的水渠上,也不仅仅表现在一个个新筑或加固的堤坝中。更为宝贵的是,人们从建设水利“命脉”的实践中,认识到和感受到另一种更重要的“命脉”。
玉林地区行署专员徐炳松,对此别有一番体会和理解:兴修水利,是利国利民利社会的大事。关键在于,领导者要审时度势,正确决策和组织实施。
徐炳松就很善于把握时机。玉林地区连续两年吃够大涝奇旱苦头,农民热切盼望修水利,国家号召修水利的时候,他和地委书记李恩潮顺应时势与民心,作出大力治水兴林的重大决策。
结果,这个广西最重要的产粮地区,出现了多达2/3的农村劳力和多达2/3的机关干部携手修水利的感人场面。
像徐炳松这样的各级领导者,当他们手中的茧皮和水利渠道与堤坝同时变实变厚时,曾一度疏远的干群关系也日渐接合起来。
在拥有中外著名的水利经典性工程灵渠的兴安县,上任仅一年的县委书记刘军,就非常深刻地意识到干群“接合”的深远意义。发出兴修水利动员令的第二天,刘军就率县委机关干部最先进入水利工地;第三天,县长带政府机关干部进入工地;第四天,县直各部门干部也进入了工地;然后,500名机关干部分赴各个村委会……
看到这一切,农民已经懂得应该怎么做。一下子,兴修水利迅速在全县铺开。县要求水利工程上工302处,实际动工801处!
面对在水利建设中以新姿态亮相的公仆们,老百姓感情的天平迅速倾斜:在平乐县,当张家镇数十名党政干部为保水抗旱一连37天吃住在渠道上时,群众自发戽干鱼塘,煮好鲜美的鱼汤送给干部们补养身体;在平南县,当不可思议的南水北调和西水东调工程如期完工时,农民自发舞狮放炮,锣鼓声中打出醒目条幅:“共产党恩重如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