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雪中送炭更紧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5-22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雪中送炭更紧迫
周庆
“给学校建设当地最漂亮的房子!”不少地方提出了关心、支持教育的响亮口号。
“改造危房!”一些学校向社会发出紧急呼吁。
这两种呼声,可以说是围绕中小学校舍改造的两种向往。是锦上添花?是雪中送炭?各地情况不同,发展不平衡,不可一概而论。
凡有条件的地方,应该给学校建设当地最漂亮的房子。相信大家会举双手赞成。
凡一时还没有条件这样做的地方,应该先把改造危房作为当务之急。校有危房,人心不安。每当风雨交加的时候,人们最揪心的,就是尚在危房中读书的孩子们了。
问题并不到此为止。
有条件给学校盖出当地最漂亮的房子,还有一个设计是否科学、盖出的房子是否合用的问题。如果飞檐长长,回廊深深,美则美矣,岂不影响采光?如果门洞如满月,情趣虽然有了,但下课后孩子们一拥而出,又难免不绊倒几个。个别地方甚至有这样的事例,好不容易集资盖起了新校舍,却因建筑队无证施工、偷工减料,搬进去不久就演出了屋倒人亡的惨剧。所以,好心要办成好事,还要把求实放在首位。国家有关部门已花大力气制定了不同地区校舍建设标准,各地不妨在建房时参考。
锦上添花固可贺,雪中送炭更紧迫。没有条件为学校新盖最漂亮的房子,首先应加固、修缮危房,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们能在安全的教室里上课。如果因为一无钱、二无物,就放弃努力,延宕时日,一旦危房倒塌,责任者就成了不可原谅的罪人。如果本有能力加固危房,或嫌善小而不为,或想以存在危房为由多向上级要点钱,非等到可以一鸣惊人时才动手,这种侥幸心理更是有害。
国家从1980年提出“校校无危房”的要求以来,许多地方为实现这个目标作了极大努力,成绩也是巨大的。近两三年进展尤为明显,有的省已基本消除校舍危房,有的省危房比例降到1%左右。就全国而言,中小学校舍危房的比例,由1980年的17%下降到1989年的4.4%。然而,这4.4%仍是一个令人产生负债感的数字,要消灭它决非易事。它不仅意味着全国中小学校舍的危房约有3000万平方米,而且其中的大多数分布在边远、贫困地区,那里的群众有的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此外,各地一些土木结构、竹木结构和多年的老房,也在风雨侵蚀下一批批变成危房,这也是危房比例下降不快的重要原因。
要实现“校校无危房”,无疑有它的艰巨性。凡校舍有危房的地区,消除危房应是第一位的任务。领导同志不仅应该有一双警惕的眼睛,一副清醒的头脑,还要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舆论界在赞美给学校修建了当地最漂亮的房子时,不可忘记呼吁全社会:解决危房更紧迫。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